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19页 |
1.1 现代医学对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 第11-12页 |
1.1.1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定义 | 第11页 |
1.1.2 病因及病理生理 | 第11-12页 |
1.2 现代医学对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1 基础治疗 | 第12-13页 |
1.2.2 营养支持治疗 | 第13页 |
1.2.3 生长抑素的使用 | 第13页 |
1.2.4 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运用 | 第13页 |
1.2.5 促进胃肠动力的治疗 | 第13页 |
1.2.6 其他治疗 | 第13页 |
1.3 中医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 第13-16页 |
1.3.1 针刺疗法 | 第13-14页 |
1.3.2 灸法 | 第14-15页 |
1.3.3 中药应用 | 第15-16页 |
1.4 俞募配穴理论的临床应用 | 第16-18页 |
1.4.1 俞募配穴的理论依据 | 第16页 |
1.4.2 俞募配穴的现代研究 | 第16-17页 |
1.4.3 俞募配穴治疗胃肠疾病的机理 | 第17页 |
1.4.4 俞募配穴的临床应用 | 第17-18页 |
1.5 穴位埋线疗法的原理与临床应用价值 | 第18-19页 |
1.5.1 穴位埋线的源流 | 第18页 |
1.5.2 穴位埋线的治疗原理及优势 | 第18页 |
1.5.3 穴位埋线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价值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9-2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2.1.1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2.1.3 剔除标准 | 第19页 |
2.1.4 退出标准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2.2.1 设计模式 | 第19页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第19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19-21页 |
2.3.1 研究地点 | 第19页 |
2.3.2 实施方法 | 第19-20页 |
2.3.3 观察内容与时点 | 第20页 |
2.3.4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 第20-21页 |
2.4 研究结果 | 第21-24页 |
2.4.1 病例一般资料 | 第21-22页 |
2.4.2 治疗后评价指标比较 | 第22-24页 |
第三部分 结论分析 | 第24-26页 |
3.1 结论 | 第24页 |
3.2 讨论 | 第24-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附录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