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

共栖菌影响下小球藻表型变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引言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能源危机及水资源现状第9-10页
        1.1.2 生物质能源第10-11页
    1.2 细菌和微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第11-15页
        1.2.1 互利关系第12页
        1.2.2 拮抗关系第12-13页
        1.2.3 小球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第13-15页
    1.3 微生物表型研究的意义第15页
    1.4 Biolog技术第15-18页
        1.4.1 Biolog技术原理第15-16页
        1.4.2 Biolog在分类学、细菌鉴定、生态学以及进化论方面的应用第16-18页
        1.4.3 Biolog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第18页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18-20页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9-20页
2 小球藻共栖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0-29页
    2.1 材料第20-21页
        2.1.1 实验样品第20页
        2.1.2 细菌培养基第20页
        2.1.3 实验器材第20-21页
    2.2 方法第21-24页
        2.2.1 菌株的筛选、分离和纯化第21页
        2.2.2 菌株的保藏第21页
        2.2.3 形态的观察第21-22页
        2.2.4 16SrRNA鉴定技术第22-23页
        2.2.5 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鉴定第23-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28页
        2.3.1 小球藻优势共栖菌的筛选第24-25页
        2.3.2 形态观察第25页
        2.3.3 菌株的 16Sr DNA测序结果第25-26页
        2.3.4 菌株的Biolog-GenIII鉴定结果及碳源利用情况第26-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巨大芽孢杆菌对小球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第29-42页
    3.1 材料第29页
        3.1.1 生物质体及培养基第29页
        3.1.2 实验药品第29页
        3.1.3 实验器材第29页
    3.2 方法第29-33页
        3.2.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29-30页
        3.2.2 藻细胞总蛋白的测定第30页
        3.2.3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第30-31页
        3.2.4 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第31-32页
        3.2.5 丙二醛(MDA)的测定第32-33页
    3.3 菌藻共培养体系的构建第33-35页
        3.3.1 不同培养基的小球藻生长情况第33-35页
        3.3.2 初始菌剂接种量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第35页
    3.4 不同处理方式后巨大芽孢杆菌对小球藻的影响第35-36页
    3.5 巨大芽孢杆菌对小球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第36-41页
        3.5.1 巨大芽孢杆菌菌对小球藻细胞MDA的影响第37-38页
        3.5.2 巨大芽孢杆菌对小球藻细胞SOD的影响第38-39页
        3.5.3 巨大芽孢杆菌对小球藻细胞CAT的影响第39-41页
    3.6 本章总结第41-42页
4 巨大芽孢杆菌对小球藻利用碳源的影响第42-48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4.1.1 生物质体与培养基第42页
        4.1.2 实验耗材与仪器第42页
        4.1.3 实验方法第42-4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4.2.1 小球藻对Biolog-ECO板中31种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第43-44页
        4.2.2 小球藻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特征第44-46页
        4.2.3 小球藻总AWCD随时间变化特征第46-47页
    4.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5 总结和建议第48-50页
    5.1 总结第48-49页
    5.2 建议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60页
附录第60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VR-EFC处理钠碱法烟气脱硫废水的技术研究
下一篇:俞募配穴埋线对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