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范围 | 第11-12页 |
1.2.1 时间范围 | 第11页 |
1.2.2 空间范围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检测法 | 第12页 |
1.3.2 实地调查法 | 第12页 |
1.3.3 系统归纳法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23页 |
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1 半城市化 | 第15页 |
2.1.2 市域城乡空间结构 | 第15-16页 |
2.1.3 空间结构 | 第16页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22页 |
2.2.1 增长极理论 | 第16-17页 |
2.2.2 中心地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 第18页 |
2.2.4 城市发展方向理论 | 第18-19页 |
2.2.5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19-22页 |
2.3 对城乡空间组织研究的启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城市化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城乡空间发展案例 | 第23-27页 |
3.1 国外城乡发展案例分析 | 第23-24页 |
3.1.1 比利时的土地利用 | 第23-24页 |
3.1.2 韩国的城乡发展 | 第24页 |
3.1.3 德国的村落更新 | 第24页 |
3.2 我国的城乡发展案例分析 | 第24-26页 |
3.2.1 上海市在产业结构升级后空间结构的调整 | 第24-25页 |
3.2.2 兖州市城乡空间体系的形成 | 第25-26页 |
3.3 从案例中探索出的问题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半城市化地区的城乡空间规划分析 | 第27-33页 |
4.1 半城市化成因 | 第27-28页 |
4.2 半城市化的过渡性和必然性 | 第28-29页 |
4.3 半城市化对区域空间的影响分析 | 第29-31页 |
4.3.1 自然因素 | 第30页 |
4.3.2 社会因素 | 第30-31页 |
4.4 半城市化地区城乡空间规划措施 | 第31-33页 |
4.4.1 城乡结构调整 | 第31页 |
4.4.2 交通统筹 | 第31-32页 |
4.4.3 产业合理布局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半城市化地区菏泽市城乡发展综合评价 | 第33-46页 |
5.1 菏泽市区域概况 | 第33页 |
5.2 菏泽市目前城乡空间格局 | 第33-42页 |
5.2.1 人口规模大,城镇化水平低 | 第33-38页 |
5.2.2 资源型产业高速发展,高端产业引领不足 | 第38-41页 |
5.2.3 资源利用粗放,环境压力凸显 | 第41页 |
5.2.4 文化要素多元,品牌效应不足 | 第41-42页 |
5.3 菏泽市空间结构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5.3.1 空间规划体系不完整 | 第42页 |
5.3.2 空间规划布局没有城乡统筹 | 第42页 |
5.3.3 空间布局规划基础薄弱 | 第42-43页 |
5.3.4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43页 |
5.3.5 其他问题 | 第43页 |
5.4 菏泽市城乡用地空间布局形成的原因 | 第43-45页 |
5.4.1 历史原因 | 第43页 |
5.4.2 体制原因 | 第43-44页 |
5.4.3 客观制约因素 | 第44页 |
5.4.4 认识落后,经验不足 | 第44-45页 |
5.5 菏泽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对半城市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第六章 半城市化地区菏泽市城乡空间规划调整对策 | 第46-58页 |
6.1 菏泽市城乡空间布局优势的解析 | 第46-47页 |
6.1.1 城市发展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 | 第46页 |
6.1.2 区域格局从“边远地区”走向“政策发展高地” | 第46-47页 |
6.2 空间规划体系的优化策略 | 第47-57页 |
6.2.1 对接区域主要联系方向,构建市域开放式空间格局 | 第47-49页 |
6.2.2 倡导健康城镇化,引导市域城镇建设发展 | 第49-51页 |
6.2.3 完善市域交通体系,统筹部署市域重要交通线路及设施 | 第51-54页 |
6.2.4 分区引导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产业集群 | 第54-5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