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1.1.1 城市规划展览馆深入发展 | 第9-10页 |
1.1.2 城市规划展览馆问题凸显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类型定位 | 第18-45页 |
2.1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产生动因 | 第18-21页 |
2.1.1 原动力: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 第18-19页 |
2.1.2 原动力:公众参与规划的起步 | 第19-20页 |
2.1.3 推动因素:构建城市认同感的需要 | 第20页 |
2.1.4 推动因素:博览建筑分类精细化 | 第20-21页 |
2.2 城市规划馆建筑类型定位的误区现状与正确导向 | 第21-28页 |
2.2.1 当今我国规划展览馆的社会职能 | 第21-24页 |
2.2.2 规划馆与相关建筑类型的比较研究 | 第24-28页 |
2.3 规划馆定位——专题性博物馆 | 第28-29页 |
2.4 基于类型定位的规划馆建筑设计原则 | 第29-45页 |
2.4.1 全方位的社会化 | 第29-36页 |
2.4.2 建筑形象的地标性 | 第36-38页 |
2.4.3 建筑功能的复合性 | 第38-39页 |
2.4.4 建筑空间的人本性 | 第39-43页 |
2.4.5 展示内容的文化性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城市规划展览馆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 | 第45-71页 |
3.1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 | 第45-49页 |
3.1.1 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展回溯 | 第45-46页 |
3.1.2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新阶段 | 第46-49页 |
3.2 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的分类 | 第49-59页 |
3.2.1 按形态特征分类 | 第49-57页 |
3.2.2 按建造方式分类 | 第57-59页 |
3.3 当今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存在的问题 | 第59-69页 |
3.3.1 盲目建设相关问题 | 第60-64页 |
3.3.2 选址不当问题 | 第64页 |
3.3.3 建筑形象缺乏地域性问题 | 第64-66页 |
3.3.4 交往空间相关问题 | 第66-68页 |
3.3.5 建筑设计与展示设计脱节问题 | 第68-69页 |
3.4 城市规划展览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69-71页 |
3.4.1 主导阶层的政绩情结 | 第69-70页 |
3.4.2 设计主体对设计内涵关注不足 | 第70页 |
3.4.3 相关研究的严重滞后 | 第70-71页 |
第四章 规划展览馆建筑的设计手法 | 第71-95页 |
4.1 建设规模的层级发展策略 | 第71-75页 |
4.1.1 规划馆建设规模的依据指标 | 第71-73页 |
4.1.2 建设规模层级建议 | 第73-75页 |
4.2 建筑形态的地域性设计策略 | 第75-82页 |
4.2.1 基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地域性设计 | 第75-79页 |
4.2.2 基于人文环境条件的地域性设计 | 第79-82页 |
4.3 功能社会化策略 | 第82-85页 |
4.3.1 选址与相关产业聚集 | 第82-84页 |
4.3.2 拓展休闲、娱乐与服务功能 | 第84-85页 |
4.4 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 第85-90页 |
4.4.1 沙盘展厅向核心交往空间的转化 | 第85-87页 |
4.4.2 交往空间与展示空间界限的消隐 | 第87-88页 |
4.4.3 交往空间与外部环境的紧密融合 | 第88-90页 |
4.5 复合流线设计策略 | 第90-93页 |
4.5.1 平面空间结构 | 第91-92页 |
4.5.2 节点空间的布局 | 第92-93页 |
4.6 给相关领域的建议 | 第93-95页 |
4.6.1 政府定位 | 第93页 |
4.6.2 流程策划 | 第93-94页 |
4.6.3 导则制定 | 第94页 |
4.6.4 产业经营 | 第94页 |
4.6.5 展示设计 | 第94-95页 |
第五章 我国城市规划展览馆未来展望 | 第95-106页 |
5.1 城市规划展览馆未来走向 | 第95-98页 |
5.1.1 影响规划馆未来发展的因素 | 第95-97页 |
5.1.2 规划馆的未来走向——功能消亡与建筑转型 | 第97-98页 |
5.2 规划馆建筑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98-105页 |
5.2.1 建筑形式美的永恒性 | 第98-100页 |
5.2.2 灵活的空间、功能 | 第100-103页 |
5.2.3 为扩建提供预留 | 第103-105页 |
5.3 结语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9-110页 |
附录 | 第110-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