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镇住户认知的食物保障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与内涵界定 | 第21-32页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2.1.1 食物保障概念的演变 | 第21-22页 |
2.1.2 宏观食物保障及其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2.1.3 微观食物保障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2.1.4 中国食物保障重点的变化 | 第27-29页 |
2.1.5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29页 |
2.2 城镇住户食物保障内涵界定 | 第29-32页 |
2.2.1 城镇范围的界定 | 第29-30页 |
2.2.2 住户概念的界定 | 第30页 |
2.2.3 城镇住户食物保障内涵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获取 | 第32-39页 |
3.1 南京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32页 |
3.2 南京食物消费及保障概况 | 第32-36页 |
3.2.1 南京食物消费情况 | 第32-34页 |
3.2.2 南京食物供给情况 | 第34-36页 |
3.3 南京城镇住户范围界定 | 第36页 |
3.4 数据获取 | 第36-39页 |
3.4.1 问卷调查 | 第36-38页 |
3.4.2 网络地图数据抓取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城镇住户认知的食物保障测度模型 | 第39-46页 |
4.1 基于城镇住户认知的食物保障测度总体思路 | 第39-40页 |
4.2 基于城镇住户认知的食物保障测度指标体系 | 第40-41页 |
4.3 食物保障测度指标说明及问题设计 | 第41-44页 |
4.3.1 住户食物数量保障 | 第41-42页 |
4.3.2 住户食物营养保障 | 第42-43页 |
4.3.3 住户食物安全保障 | 第43-44页 |
4.4 指标权重确定及综合分值计算 | 第44-46页 |
4.4.1 指标权重确定 | 第44页 |
4.4.2 指标标准化及综合分值计算 | 第44-45页 |
4.4.3 保障程度级别划分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程度分析 | 第46-55页 |
5.1 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指标分析 | 第46-47页 |
5.2 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程度分析 | 第47-50页 |
5.2.1 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程度测度得分 | 第47-48页 |
5.2.2 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水平级别划分 | 第48-50页 |
5.3 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程度空间特征 | 第50-55页 |
5.3.1 各区县城镇住户食物保障程度 | 第50-51页 |
5.3.2 空间分异特征的探索性分析 | 第51-55页 |
第六章 南京城镇住户食物保障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67页 |
6.1 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55-57页 |
6.2 多层回归模型构建与解释变量选择 | 第57-62页 |
6.2.1 多层回归模型构建 | 第57-58页 |
6.2.2 解释变量选择及说明 | 第58-62页 |
6.3 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62-63页 |
6.4 多层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 第63-64页 |
6.5 各层因素对城镇住户食物保障的影响 | 第64-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7-7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7.2 城镇住户食物保障政策设计 | 第68-69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