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岭油田杜813块油藏精细描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0.4 技术难点 | 第13页 |
0.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页 |
0.6 取得的成果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区块概况 | 第15-18页 |
1.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页 |
1.2 杜813南块开发历程与现状 | 第15-16页 |
1.3 杜813南块兴Ⅲ1 油层生产情况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质特征描述 | 第18-39页 |
2.1 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 | 第18-21页 |
2.1.1 确定对比标志及辅助对比标志层 | 第18-19页 |
2.1.2 地层层序划分结果 | 第19-20页 |
2.1.3 油层层组划分结果 | 第20-21页 |
2.2 构造特征描述 | 第21-25页 |
2.2.1 通过VSP资料对目标层位进行标定 | 第21-24页 |
2.2.2 兴Ⅲ油层组小层构造 | 第24-25页 |
2.2.3 断层特征 | 第25页 |
2.3 区域沉积特征分析 | 第25-29页 |
2.3.1 沉积相电性标志特征 | 第26-27页 |
2.3.2 沉积微相划分 | 第27-29页 |
2.4 油气藏特征分析 | 第29-33页 |
2.4.1 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 第30-31页 |
2.4.2 原油性质 | 第31-32页 |
2.4.3 地层水性质 | 第32页 |
2.4.4 地层温度压力 | 第32-33页 |
2.5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3-39页 |
2.5.1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3-34页 |
2.5.2 成岩作用 | 第34-36页 |
2.5.3 成岩阶段 | 第36页 |
2.5.4 储层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2.5.5 储层各小层砂体发育特征 | 第37-38页 |
2.5.6 隔层特征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区块储量评估 | 第39-46页 |
3.1 储量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3.1.1 产能影响因素 | 第39页 |
3.1.2 与曙光杜813块地质情况对比 | 第39-40页 |
3.2 储量重估 | 第40-46页 |
3.2.1 含油面积的确定 | 第40-41页 |
3.2.2 有效厚度的确定 | 第41-44页 |
3.2.3 孔隙度及含油饱和度的确定 | 第44页 |
3.2.4 复算结果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区块油井生产规律与井位部署研究 | 第46-65页 |
4.1 直井周期生产规律研究 | 第46-48页 |
4.1.1 直井周期产油量 | 第46页 |
4.1.2 直井周期产水量 | 第46-47页 |
4.1.3 直井周期油汽比和返水率 | 第47-48页 |
4.2 水平井井周期生产规律研究 | 第48-50页 |
4.2.1 水平井周期产油量 | 第48-49页 |
4.2.2 水平井周期产水量 | 第49页 |
4.2.3 水平井周期油汽比和返水率 | 第49-50页 |
4.3 产能影响规律 | 第50-53页 |
4.3.1 油层厚度、构造对产能影响 | 第50-51页 |
4.3.2 储层物性对产能影响 | 第51-52页 |
4.3.3 井网井距与产能关系 | 第52-53页 |
4.4 建议井位部署研究 | 第53-55页 |
4.4.1 建议部署目的 | 第53页 |
4.4.2 对区域内潜力分析 | 第53页 |
4.4.3 建议部署原则 | 第53-54页 |
4.4.4 建议部署依据 | 第54-55页 |
4.5 井网、井距的确定 | 第55-56页 |
4.5.1 井网选择 | 第55页 |
4.5.2 井距选择 | 第55-56页 |
4.6 部署建议 | 第56-65页 |
4.6.1 建议1井部署位置 | 第57-60页 |
4.6.2 建议2井井位部署 | 第60-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