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5号构造东营组地震资料解释与储层预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9-17页 |
第一章 概况 | 第17-22页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1.1.1 研究区位置 | 第17页 |
1.1.2 工区勘探现状 | 第17-18页 |
1.1.3 研究区地震资料品质 | 第18-20页 |
1.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0-21页 |
1.3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东营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 第22-49页 |
2.1 层序地层分析 | 第22-27页 |
2.1.1 层序地层划分 | 第22-23页 |
2.1.2 层序纵向分布特征 | 第23页 |
2.1.3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特征 | 第23-24页 |
2.1.4 体系域界面(最大洪泛面)的识别与特征 | 第24-27页 |
2.1.5 井-震结合地质统层 | 第27页 |
2.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 第27-31页 |
2.2.1 地震构造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 第28-29页 |
2.2.2 地震-地质层序对应关系 | 第29页 |
2.2.3 地震-地质标定 | 第29-31页 |
2.3 三维地震精细解释 | 第31-35页 |
2.3.1 断层解释 | 第31-33页 |
2.3.2 层位的追踪对比解释 | 第33-35页 |
2.4 构造图编制 | 第35-39页 |
2.4.1 速度成图 | 第35-37页 |
2.4.2 构造成图 | 第37-39页 |
2.5 构造特征分析 | 第39-49页 |
2.5.1 断裂构造特征 | 第39-42页 |
2.5.2 构造发育特征 | 第42-44页 |
2.5.3 构造及圈闭特征 | 第44-46页 |
2.5.4 层间局部构造研究 | 第46-49页 |
第三章 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 | 第49-66页 |
3.1 地震反演研究思路 | 第49-50页 |
3.2 反演资料预处理工作 | 第50-54页 |
3.2.1 地震资料采样处理 | 第50-51页 |
3.2.2 测井曲线预处理 | 第51-53页 |
3.2.3 合成记录制作 | 第53-54页 |
3.3 地震反演工作开展 | 第54-57页 |
3.3.1 测井曲线重构 | 第54-55页 |
3.3.2 地震反演可行性试验 | 第55-56页 |
3.3.3 反演分辨率及可信度分析 | 第56-57页 |
3.4 地震反演结果评价 | 第57-60页 |
3.4.1 反演效果分析 | 第57-58页 |
3.4.2 反演切片与沉积相平面对比 | 第58-59页 |
3.4.3 反演精度分析 | 第59-60页 |
3.5 砂体厚度预测及效果分析 | 第60-66页 |
第四章 东营组沉积体系分析 | 第66-85页 |
4.1 沉积相类型 | 第66-68页 |
4.1.1 扇三角洲相 | 第66-67页 |
4.1.2 浊流 | 第67页 |
4.1.3 湖泊相 | 第67页 |
4.1.4 火山岩 | 第67-68页 |
4.2 单井、连井沉积分析 | 第68-71页 |
4.2.1 单井相分析 | 第68-70页 |
4.2.2 连井相分析 | 第70-71页 |
4.3 地震属性分析 | 第71-79页 |
4.3.1 地震相特征 | 第71-73页 |
4.3.2 基于属性的储层定性分析 | 第73-75页 |
4.3.3 地震属性优选 | 第75-79页 |
4.4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物性特征 | 第79-82页 |
4.4.1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79-81页 |
4.4.2 南堡5号地区储层物性特征 | 第81-82页 |
4.5 岩性圈闭识别与描述 | 第82-85页 |
4.5.1 岩性圈闭落实 | 第82-84页 |
4.5.2 主要砂岩体描述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有利勘探区及井位预测 | 第85-88页 |
5.1 区域油藏分析 | 第85页 |
5.2 有利井位设计 | 第85-88页 |
5.2.1 有利区预测 | 第85-86页 |
5.2.2 有利钻探目标设计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