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21-31页 |
2.1 关于绿色建筑 | 第21-23页 |
2.1.1 绿色建筑概念 | 第21页 |
2.1.2 绿色建筑特点 | 第21-22页 |
2.1.3 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 第22-23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3-24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2.2 系统工程理论 | 第23页 |
2.2.3 全寿命周期理论 | 第23-24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2.4 典型国家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分析与启示 | 第27-31页 |
2.4.1 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分析 | 第27-28页 |
2.4.2 美国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分析 | 第28页 |
2.4.3 加拿大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分析 | 第28-29页 |
2.4.4 典型国家绿色建筑发展经验的启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沈阳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3.1 沈阳市概况 | 第31页 |
3.2 沈阳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3.3 沈阳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 第32-35页 |
3.3.1 市场供需方面 | 第32页 |
3.3.2 政策法规方面 | 第32-33页 |
3.3.3 公众认知度方面 | 第33-34页 |
3.3.4 绿色建筑技术方面 | 第34页 |
3.3.5 绿色建筑评价方面 | 第34-35页 |
3.3.6 政府及企业管理方面 | 第35页 |
3.4 沈阳市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3.4.1 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 第35-36页 |
3.4.2 宣传工作不到位 | 第36页 |
3.4.3 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及应用水平低 | 第36页 |
3.4.4 绿色建筑评价发展滞后 | 第36-37页 |
3.4.5 政府监督管理水平较低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51页 |
4.1 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4.1.1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 第40页 |
4.1.2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 第40页 |
4.1.3 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 第40-41页 |
4.1.4 融资渠道 | 第41页 |
4.1.5 投资风险 | 第41页 |
4.2 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4.2.1 绿色建筑立法数量 | 第42页 |
4.2.2 强制性政策完善程度 | 第42页 |
4.2.3 激励性政策完善程度 | 第42-43页 |
4.2.4 政策执行力 | 第43页 |
4.3 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4.3.1 绿色建筑宣传力度 | 第44页 |
4.3.2 用户使用行为与习惯 | 第44页 |
4.3.3 公众认知度 | 第44页 |
4.3.4 消费需求 | 第44-45页 |
4.4 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4.4.1 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能力 | 第45-46页 |
4.4.2 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完善程度 | 第46页 |
4.4.3 绿色建筑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 第46页 |
4.4.4 绿色建筑设计水平 | 第46-47页 |
4.4.5 绿色建筑施工水平 | 第47页 |
4.4.6 绿色建筑运营水平 | 第47页 |
4.5 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4.5.1 政府监督管理水平 | 第48页 |
4.5.2 绿色建筑政绩考核力度 | 第48页 |
4.5.3 绿色建筑企业文化 | 第48-49页 |
4.5.4 绿色建筑专业人才培训 | 第49页 |
4.5.5 绿色建筑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 | 第49-50页 |
4.5.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完善程度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沈阳市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识别 | 第51-75页 |
5.1 沈阳市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第51页 |
5.2 基于模糊聚类方法的沈阳市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识别 | 第51-63页 |
5.2.1 模糊聚类方法概述 | 第51-53页 |
5.2.2 数据获取 | 第53-54页 |
5.2.3 沈阳市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模糊聚类 | 第54-63页 |
5.3 基于WLSM-熵权法的沈阳市绿色建筑影响因素综合权重确定 | 第63-71页 |
5.3.1 WLSM及熵权法概述 | 第63-66页 |
5.3.2 WLSM方法确定权重 | 第66-69页 |
5.3.3 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69-70页 |
5.3.4 综合权重确定 | 第70-71页 |
5.4 沈阳市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第六章 促进沈阳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5-81页 |
6.1 健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体系 | 第75-76页 |
6.1.1 加强绿色建筑法规建设 | 第75页 |
6.1.2 强化激励性政策作用 | 第75-76页 |
6.1.3 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 第76页 |
6.2 加强绿色建筑宣传工作 | 第76-77页 |
6.2.1 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 第76-77页 |
6.2.2 重视绿色建筑教育 | 第77页 |
6.2.3 开展绿色建筑宣传活动 | 第77页 |
6.3 提升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及应用水平 | 第77-78页 |
6.3.1 强化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能力 | 第77-78页 |
6.3.2 促进绿色建筑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 第78页 |
6.4 加快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建设 | 第78-79页 |
6.4.1 扶持和培育绿色建筑第三方服务机构 | 第78-79页 |
6.4.2 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 第79页 |
6.5 提高政府监督管理水平 | 第79-8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1-8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82页 |
7.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