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5-24页 |
1.1 黄酮类活性成分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1.1 脂质体 | 第16页 |
1.1.2 聚合物胶束 | 第16-17页 |
1.1.3 纳米粒 | 第17-18页 |
1.1.4 微乳/自微乳 | 第18-19页 |
1.1.5 纳米混悬液 | 第19页 |
1.1.6 纳米囊与纳米球 | 第19-20页 |
1.2 柚皮素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2.1 柚皮素的理化性质 | 第20页 |
1.2.2 柚皮素的药理活性 | 第20-22页 |
1.2.3 柚皮素制剂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 本文设计思路与构想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柚皮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特性研究 | 第24-39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1.1 仪器 | 第24-25页 |
2.1.2 试剂 | 第25页 |
2.2 处方前研究 | 第25-27页 |
2.2.1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5-26页 |
2.2.2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 实验方法及结果讨论 | 第27-37页 |
2.3.1 柚皮素脂质体的制备 | 第27页 |
2.3.2 载药脂质体的考察指标 | 第27-28页 |
2.3.3 单因素实验 | 第28-32页 |
2.3.4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2-33页 |
2.3.5 粒径、电位及外观形态 | 第33-35页 |
2.3.6 初步稳定性实验 | 第35-36页 |
2.3.7 体外释放度考察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柚皮素PEG化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特性研究 | 第39-55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3.1.1 仪器 | 第39-40页 |
3.1.2 试剂 | 第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5页 |
3.2.1 Ergo-PEG的合成 | 第40-43页 |
3.2.2 柚皮素PEG化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 | 第43页 |
3.2.3 处方优化 | 第43-44页 |
3.2.4 粒径、电位及外观形态 | 第44页 |
3.2.5 初步稳定性实验 | 第44页 |
3.2.6 体外释放 | 第44-45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3.3.1 处方优化 | 第45-50页 |
3.3.2 粒径、电位及外观形态 | 第50-51页 |
3.3.3 初步稳定性实验 | 第51-52页 |
3.3.4 体外释放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柚皮素及其脂质体大鼠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5-65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55-56页 |
4.1.1 仪器 | 第55页 |
4.1.2 试剂 | 第55-56页 |
4.1.3 动物 | 第56页 |
4.2 方法与结果 | 第56-63页 |
4.2.1 色谱系统与色谱条件 | 第56页 |
4.2.2 内标溶液及酶溶液的配制 | 第56页 |
4.2.3 大鼠血浆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56-57页 |
4.2.4 大鼠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第57页 |
4.2.5 方法学验证 | 第57-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柚皮素及其脂质体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65-74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65-66页 |
5.1.1 仪器 | 第65页 |
5.1.2 试剂 | 第65-66页 |
5.1.3 动物 | 第6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5.2.1 药物的准备 | 第66页 |
5.2.2 动物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7-71页 |
5.3.1 药动学结果 | 第67-69页 |
5.3.2 非房室模型拟合 | 第69-70页 |
5.3.3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70-71页 |
5.4 讨论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完成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