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4页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4-20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5-19页 |
1.1.2 研究途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0-27页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20-24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24-27页 |
1.3 概念范畴与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1.3.1 研究范畴 | 第27-2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31-3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31-33页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33-34页 |
第二章 问题与矛盾:中国城市更新中的"地标"问题 | 第34-53页 |
2.1 城市"地标"与"标志"的乱象 | 第34-44页 |
2.1.1 打造城市新"地标" | 第35页 |
2.1.2 追求夸张的"标志性" | 第35-36页 |
2.1.3 模仿与山寨"地标"频现 | 第36-37页 |
2.1.4 地标建筑的去留 | 第37-44页 |
2.2 现象的背后 | 第44-48页 |
2.2.1 城市发展阶段的偶发性与必然性 | 第44-45页 |
2.2.2 城市的疏离与根脉的断裂 | 第45-47页 |
2.2.3 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观取向 | 第47-48页 |
2.3 国内对地标的认知 | 第48-53页 |
2.3.1 国家"政绩"价值观 | 第48-50页 |
2.3.2 媒体传播导向 | 第50页 |
2.3.3 学界认识与研究 | 第50-51页 |
2.3.4 民众自觉意识 | 第51-53页 |
第三章 理论与实践:城市地标概念的出现、发展及理论研究 | 第53-76页 |
3.1 地标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 第53-57页 |
3.1.1 城市地标的概念 | 第53-54页 |
3.1.2 地标的由来 | 第54-55页 |
3.1.3 城市地标在美国的发展 | 第55-57页 |
3.2 地标在美国的转变与提升 | 第57-59页 |
3.2.1 "地标"作为城市设计要素 | 第57-58页 |
3.2.2 地标运动 | 第58-59页 |
3.2.3 地标立法 | 第59页 |
3.3 城市地标的理论支撑 | 第59-64页 |
3.3.1 "城市意象"研究中的地标 | 第59-62页 |
3.3.2 文化地理学与地标 | 第62-63页 |
3.3.3 认知心理学与地标 | 第63-64页 |
3.4 城市地标的社会价值认定 | 第64-76页 |
3.4.1 城市记忆的延续性载体 | 第64-65页 |
3.4.2 具有场域力的城市文化资本 | 第65-66页 |
3.4.3 城市文脉的"链接者" | 第66-69页 |
3.4.4 从美国地标法看地标与标志性建筑的辩证关系 | 第69-76页 |
第四章 自觉与警示:美国城市地标规范保护之道 | 第76-119页 |
4.1 美国对城市地标的认知 | 第76-86页 |
4.1.1 社会动因 | 第77-78页 |
4.1.2 城市背景 | 第78-80页 |
4.1.3 市民意识 | 第80-81页 |
4.1.4 保护行动 | 第81-83页 |
4.1.5 公众参与 | 第83-86页 |
4.2 美国地标保护法的建立 | 第86-97页 |
4.2.1 地标保护先驱 | 第86-91页 |
4.2.2 第一部城市地标法 | 第91-93页 |
4.2.3 地标认定程序 | 第93-95页 |
4.2.4 地标保护委员会 | 第95-97页 |
4.3 城市地标保护案例分析 | 第97-112页 |
4.3.1 哥伦布圆环二号楼(2 Columbus Circle) | 第98-102页 |
4.3.2 山姆·约旦酒吧(Sam Jordan Bar) | 第102-103页 |
4.3.3 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 | 第103-107页 |
4.3.4 贝肯山历史街区(Historic Beacon Hill District) | 第107-112页 |
4.4 美国城市地标保护过程中的启示 | 第112-119页 |
4.4.1 地标法的合宪性 | 第112-114页 |
4.4.2 地标法以外的其他相关法规 | 第114-115页 |
4.4.3 地标的认定与保护对城市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4.4.4 美国地标相关的历史保护教育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历时与共时:保护城市地标与城市文脉 | 第119-143页 |
5.1 城市地标的形式、功能与城市文脉 | 第119-123页 |
5.1.1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形式与功能 | 第120-121页 |
5.1.2 形式和功能与文脉延续 | 第121-122页 |
5.1.3 形式与功能关系的辩证性 | 第122-123页 |
5.2 城市地标的五大属性 | 第123-131页 |
5.2.1 可识别性(Identifiability) | 第124-125页 |
5.2.2 公共性(Publicity) | 第125-127页 |
5.2.3 时间性(Temporality) | 第127-128页 |
5.2.4 场所性(Placeness) | 第128-130页 |
5.2.5 文化性(Culture) | 第130-131页 |
5.3 解析城市地标的内涵 | 第131-135页 |
5.3.1 文化场域与场所 | 第131-132页 |
5.3.2 个体存在与集体记忆 | 第132-133页 |
5.3.3 地方与地域性 | 第133-134页 |
5.3.4 传承与可持续 | 第134-135页 |
5.4 地标保护与城市文脉 | 第135-143页 |
5.4.1 城市"文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 | 第135-137页 |
5.4.2 城市肌理的文脉表达 | 第137-140页 |
5.4.3 体现城市文脉的地标发展历程 | 第140-141页 |
5.4.4 地标保护具有延续文脉的意义 | 第141-143页 |
第六章 立法与认定:中国规范城市地标的理性双翼 | 第143-165页 |
6.1 中美近现代城市建设历程 | 第143-147页 |
6.1.1 中国城市建设历程 | 第143-144页 |
6.1.2 美国城市发展历程 | 第144-146页 |
6.1.3 中美城市发展问题相似点 | 第146-147页 |
6.2 我国相关法律的分析 | 第147-155页 |
6.2.1 现存法律法规的分析 | 第147-149页 |
6.2.2 我国地方法规和保护名录研究 | 第149-151页 |
6.2.3 立法标准的问题 | 第151-155页 |
6.3 美国地标保护法的可借鉴点 | 第155-160页 |
6.3.1 现存法规内容 | 第155-156页 |
6.3.2 美国地标的保护对象范畴 | 第156-157页 |
6.3.3 美国城市地标保护名录 | 第157-158页 |
6.3.4 美国现阶段发展状况 | 第158页 |
6.3.5 可借鉴的契合性 | 第158-160页 |
6.4 建立我国的城市地标认定与立法机制 | 第160-165页 |
6.4.1 加快城市地标认定体系建设 | 第160页 |
6.4.2 规范的认定流程 | 第160-161页 |
6.4.3 建立切实可行的执行监管制度 | 第161页 |
6.4.4 建立地标保护名录的登录制度 | 第161-163页 |
6.4.5 公众参与和保护教育 | 第163-165页 |
结语 | 第165-171页 |
后记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