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水中氨氮和控制DBPs的效能与机理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8-48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20页
        1.1.1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第18-19页
        1.1.2 氨氮的危害第19页
        1.1.3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2 氨氮的存在形态及去除技术第20-27页
        1.2.1 氨氮的存在形态第20-22页
        1.2.2 氨氮与氯胺中氮的转化关系第22-23页
        1.2.3 折点氯化法第23-25页
        1.2.4 生物脱氮法第25页
        1.2.5 高级氧化法第25-26页
        1.2.6 其他氨氮去除方法第26-27页
    1.3 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第27-40页
        1.3.1 氯化消毒与氯胺消毒第27-29页
        1.3.2 消毒副产物的形成机理第29-30页
        1.3.3 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及毒性第30-34页
        1.3.4 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影响因素第34-35页
        1.3.5 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和去除方法第35-40页
    1.4 氯/紫外技术的研究进展第40-45页
        1.4.1 基于紫外的高级氧化技术第40-41页
        1.4.2 氯/紫外技术的理论基础第41-43页
        1.4.3 氯/紫外技术的研究现状第43-45页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45-48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45-46页
        1.5.2 技术路线第46-48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8-63页
    2.1 试验试剂与仪器第48-51页
        2.1.1 试验试剂第48-49页
        2.1.2 试验溶液的制备第49-50页
        2.1.3 试验设备和分析仪器第50-51页
    2.2 试验装置第51-55页
        2.2.1 连续流氯/紫外组合装置第51页
        2.2.2 连续流氯/紫外组合装置的紫外光强第51-54页
        2.2.3 连续流氯/紫外组合装置的紫外剂量第54页
        2.2.4 静态氯/紫外组合装置第54-55页
    2.3 无机物的检测方法第55-59页
        2.3.1 氨氮的测定方法第55-56页
        2.3.2 氨态氮的测定方法第56页
        2.3.3 氯胺的测定第56-57页
        2.3.4 一氧化二氮的测定第57页
        2.3.5 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测定第57页
        2.3.6 游离氯的测定第57-58页
        2.3.7 总氯的测定第58页
        2.3.8 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测定第58-59页
    2.4 有机物的检测方法第59-60页
        2.4.1 TOC的测定第59页
        2.4.2 UV_(254)的测定第59页
        2.4.3 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第59页
        2.4.4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第59-60页
        2.4.5 苯甲酸的测定第60页
        2.4.6 硝基苯的测定第60页
    2.5 消毒副产物的测定第60-63页
        2.5.1 三卤甲烷(THMs)的测定第60-61页
        2.5.2 卤乙酸(HAAs)的测定第61页
        2.5.3 卤乙腈(HANs)和卤代硝基甲烷(HNMs)的测定第61-62页
        2.5.4 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测定第62页
        2.5.5 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测定第62-63页
第3章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氨氮的效能研究第63-90页
    3.1 引言第63页
    3.2 氯/紫外组合工艺概况第63-65页
    3.3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氨氮的影响因素第65-80页
        3.3.1 氯氮质量比对氨氮去除效能的影响第65-67页
        3.3.2 体系pH值对氨氮去除效能的影响第67-70页
        3.3.3 初始氨氮浓度对氨氮去除效能的影响第70-72页
        3.3.4 天然有机物浓度对氨氮去除效能的影响第72-75页
        3.3.5 重碳酸根浓度对氨氮去除效能的影响第75-78页
        3.3.6 氯离子浓度对氨氮去除效能的影响第78-80页
    3.4 氯/紫外组合工艺与氯化工艺去除氨氮的效能对比第80-86页
        3.4.1 去除氨氮的效能对比第80-81页
        3.4.2 去除氨态氮的效能对比第81-82页
        3.4.3 去除氯胺的效能对比第82-83页
        3.4.4 游离氯浓度的变化第83-84页
        3.4.5 总氯浓度的变化第84-86页
    3.5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氨氮的优势分析第86-88页
        3.5.1 折点氯化法存在的问题第86-87页
        3.5.2 氨氮转氯胺法存在的问题第87页
        3.5.3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氨氮的优势第87-88页
    3.6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4章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氨氮的机理研究第90-113页
    4.1 引言第90页
    4.2 紫外光对氨氮和氯胺的光解作用第90-97页
        4.2.1 氨氮和氯胺的摩尔吸光系数第90-92页
        4.2.2 紫外光解氯胺的量子产率第92-95页
        4.2.3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氨氮的量子产率第95-97页
    4.3 氯/紫外组合工艺中自由基的形成与转化第97-102页
        4.3.1 胺基自由基、氯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形成第97-98页
        4.3.2 胺基自由基、氯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转化与消耗第98-100页
        4.3.3 氯自由基与氨氮的反应速率常数第100-102页
    4.4 氯/紫外组合工艺氧化氨氮的动力学模型第102-106页
        4.4.1 氯自由基与羟基自由基的动力学模型第102-103页
        4.4.2 氯自由基与羟基自由基的稳态浓度第103页
        4.4.3 氨氮降解动力学模型第103-104页
        4.4.4 氨氮降解动力学模型的验证第104-105页
        4.4.5 氯自由基与羟基自由基氧化氨氮的贡献比例第105-106页
    4.5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氨氮的产物及形成路径第106-110页
        4.5.1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氨氮的产物分析第106-107页
        4.5.2 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形成路径第107-108页
        4.5.3 一氧化二氮的形成路径第108-109页
        4.5.4 氮气的形成路径第109-110页
    4.6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氨氮的反应路径第110-111页
    4.7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5章 氯/紫外组合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的效能研究第113-143页
    5.1 引言第113页
    5.2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天然有机物的效能研究第113-119页
        5.2.1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总有机碳的效能第114-115页
        5.2.2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UV_(254)的效能第115-116页
        5.2.3 氯/紫外组合工艺对天然有机物官能团的影响第116-118页
        5.2.4 氯/紫外组合工艺对天然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第118-119页
    5.3 氯/紫外组合工艺与折点氯化工艺控制DBPS的效能对比第119-124页
        5.3.1 控制三卤甲烷生成量的效能对比第119-121页
        5.3.2 控制卤乙酸生成量的效能对比第121-122页
        5.3.3 控制卤乙腈及三氯硝基甲烷的效能对比第122-124页
    5.4 氯/紫外组合工艺控制亚硝基二甲胺生成量的效能第124-127页
        5.4.1 氯胺工艺对NDMA的影响第125页
        5.4.2 折点氯化工艺对NDMA的影响第125-126页
        5.4.3 紫外辐射工艺对NDMA的影响第126页
        5.4.4 氯/紫外组合工艺对NDMA的影响第126-127页
    5.5 氯/紫外组合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的影响因素第127-133页
        5.5.1 投氯量对控制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第127-128页
        5.5.2 紫外剂量对控制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第128-129页
        5.5.3 体系pH值对控制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第129-130页
        5.5.4 氨氮对控制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第130-132页
        5.5.5 有机物浓度对控制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第132-133页
    5.6 氯/紫外组合工艺控制实际水体的消毒副产物第133-141页
        5.6.1 实际水体的水质指标第134-135页
        5.6.2 三卤甲烷的生成量和生成势第135-137页
        5.6.3 卤乙酸的生成量和生成势第137-139页
        5.6.4 卤乙腈的生成量和生成势第139-141页
    5.7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第6章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氨氮和控制DBPS的工艺参数优化第143-161页
    6.1 引言第143页
    6.2 氯/紫外组合工艺的数学模型建立第143-150页
        6.2.1 中心复合设计的工艺参数选择第144-145页
        6.2.2 中心复合设计的试验设计方案及试验结果第145页
        6.2.3 氯/紫外组合工艺的数学拟合方程第145-149页
        6.2.4 氯/紫外组合工艺的数学拟合方程的方差分析第149-150页
    6.3 氯/紫外组合工艺各工艺条件的交互关系第150-154页
        6.3.1 氯/紫外组合工艺去除氨氮的工艺条件交互关系第150-152页
        6.3.2 氯/紫外组合工艺控制DBPs的工艺条件交互关系第152-154页
    6.4 氯/紫外组合工艺的工艺参数优化第154-158页
        6.4.1 不同目标值的优化工艺参数第154-155页
        6.4.2 最优工艺参数的验证试验第155-156页
        6.4.3 氯/紫外组合工艺的运行费用初步分析第156-158页
    6.5 氯/紫外组合工艺的工程应用前景第158-159页
    6.6 本章小结第159-161页
结论第161-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78-181页
致谢第181-182页
个人简历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融合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下一篇:超声脉冲改善微电铸镍铸层反光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