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电气化铁路论文--接触网论文

弓网系统主动及半主动控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3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弓网系统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6-30页
        1.2.1 接触网国内外应用现状第17-22页
        1.2.2 受电弓国内外应用现状第22-26页
        1.2.3 弓网动力学研究现状第26-28页
        1.2.4 受电弓主动控制研究现状第28-30页
    1.3 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现状第30-34页
        1.3.1 国外研究与现状第30-3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32-33页
        1.3.3 应用现状第33-3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34-35页
    1.5 小结第35-36页
第2章 弓网系统第36-72页
    2.1 弓网受流原理第36页
    2.2 受电弓结构第36-38页
    2.3 接触网结构第38-40页
    2.4 受流质量评价体系第40-42页
    2.5 控制类型第42-43页
        2.5.1 被动控制受电弓第42页
        2.5.2 主动控制受电弓第42页
        2.5.3 半主动控制受电弓第42-43页
    2.6 弓网动力学分析第43-61页
        2.6.1 受电弓几何运动分析第43-46页
        2.6.2 受电弓动态分析第46-50页
        2.6.3 运动微分方程线性化第50-53页
        2.6.4 接触网力学模型第53-55页
        2.6.5 弓网耦合力学模型第55-58页
        2.6.6 弓网简化耦合模型及接触网等效刚度第58-59页
        2.6.7 二元弓网耦合动力学模型第59-60页
        2.6.8 三元弓网耦合动力学模型第60-61页
    2.7 受电弓滚动弓头特性研究第61-71页
        2.7.1 滚动弓头原理第61-62页
        2.7.2 不同静抬升力下弓网模型仿真与分析第62-65页
        2.7.3 弓网接触压力对弓网电接触性能的影响分析第65-68页
        2.7.4 滑动、滚动方式对硬点冲击的影响分析第68-69页
        2.7.5 滑动、滚动方式对弓网磨损的影响分析第69-71页
    2.8 小结第71-72页
第3章 受电弓主动、半主动控制研究第72-122页
    3.1 受电弓主动控制系统组成第72-73页
    3.2 控制策略第73-75页
        3.2.1 古典控制理论第73-74页
        3.2.2 最优控制方法第74页
        3.2.3 自适应控制方法第74页
        3.2.4 滑模控制方法第74-75页
        3.2.5 模糊控制方法第75页
    3.3 受电弓滑模主动控制研究第75-85页
        3.3.1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第75-79页
        3.3.2 弓网系统滑模主动控制模型第79-80页
        3.3.3 模型的滑模不变性第80-81页
        3.3.4 滑动函数和滑动控制力计算第81页
        3.3.5 模型滑模控制仿真分析第81-85页
    3.4 受电弓滑模半主动控制研究第85-92页
        3.4.1 滑模半主动控制原理第85-86页
        3.4.2 滑模半主动控制模型第86页
        3.4.3 滑模半主动控制仿真分析第86-92页
    3.5 基于LQR的受电弓最优主动控制第92-98页
        3.5.1 最优控制原理第92-93页
        3.5.2 弓网最优主动控制模型第93页
        3.5.3 模型LQR最优控制设计第93-94页
        3.5.4 模型最优控制仿真分析第94-98页
    3.6 基于LQR的受电弓最优半主动控制第98-105页
        3.6.1 最优半主动控制原理第98-99页
        3.6.2 最优半主动控制模型第99页
        3.6.3 最优半主动控制仿真分析第99-105页
    3.7 基于MR阻尼器的高速受电弓模糊半主动控制第105-120页
        3.7.1 MR阻尼器力学模型第105-106页
        3.7.2 弓网半主动控制模型第106-108页
        3.7.3 模糊控制原理第108-111页
        3.7.4 模糊控制器设计第111-113页
        3.7.5 弓网模糊半主动控制仿真与分析第113-120页
    3.8 小结第120-122页
第4章 接触网最优主动控制研究第122-133页
    4.1 接触网模型第122-127页
        4.1.1 接触网有限元模型第123-124页
        4.1.2 接触网模型固有频率第124-125页
        4.1.3 接触网动力学方程第125页
        4.1.4 降阶模型第125-126页
        4.1.5 状态空间模型第126-127页
    4.2 接触网最优主动控制第127-132页
        4.2.1 基于LQR的最优控制器设计第127-128页
        4.2.2 接触网系统最优控制仿真与分析第128-132页
    4.3 小结第132-133页
第5章 弓网系统主动控制虚拟仿真平台第133-145页
    5.1 总体设计第133页
    5.2 弓网主动控制仿真系统第133-140页
        5.2.1 弓网模型第133-134页
        5.2.2 受电弓模糊主动控制第134-136页
        5.2.3 受电弓模糊主动控制仿真与分析第136-140页
    5.3 虚拟场景系统第140-143页
        5.3.1 虚拟场景总体思想第140页
        5.3.2 三维模型构建第140-142页
        5.3.3 模型的交互设计第142-143页
    5.4 联合仿真第143-144页
    5.5 小结第144-14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45-147页
    6.1 主要结论第145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45-146页
    6.3 展望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卫星网络多址接入协议与认证方法研究
下一篇:云系统节点与网络资源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