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8-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超高层巨型结构设计现状 | 第9-10页 |
| 1.2.2 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方法 | 第10-12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 1.3.1 背景工程介绍 | 第12-13页 |
| 1.3.2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 第2章 背景工程的大震弹塑性分析 | 第15-38页 |
| 2.1 引言 | 第15页 |
| 2.2 弹塑性分析计算条件 | 第15-20页 |
| 2.2.1 计算分析考虑的非线性因素 | 第15页 |
| 2.2.2 整体模型 | 第15-16页 |
| 2.2.3 模型构件 | 第16-17页 |
| 2.2.4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17-18页 |
| 2.2.5 结构阻尼 | 第18-19页 |
| 2.2.6 模型准确性验证 | 第19-20页 |
| 2.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20-36页 |
| 2.3.1 地震波选取 | 第20页 |
| 2.3.2 重力加载和模态分析 | 第20-22页 |
| 2.3.3 小震时程分析 | 第22-23页 |
| 2.3.4 0 度与90度输入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23-35页 |
| 2.3.5 45度与135度地震作用分析 | 第35-3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3章 背景工程的倒塌灾变分析 | 第38-47页 |
| 3.1 引言 | 第38页 |
| 3.2 倒塌灾变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 3.3 倒塌过程分析 | 第39-45页 |
| 3.4 抗倒塌储备能力 | 第45-4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超高层建筑结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研究 | 第47-60页 |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 4.2 模型设计 | 第48-50页 |
| 4.3 材料用量分析 | 第50-51页 |
| 4.4 模型的弹性分析 | 第51-54页 |
| 4.4.1 基本动力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 4.4.2 楼层地震剪力系数分析 | 第52页 |
| 4.4.3 结构位移响应 | 第52-53页 |
| 4.4.4 地震作用下结构主要构件承载力利用率 | 第53-54页 |
| 4.5 大震弹塑性分析 | 第54-57页 |
| 4.6 抗倒塌储备分析 | 第57-58页 |
| 4.7 总结与结论 | 第58-60页 |
| 第5章 超高层巨型结构抗震措施研究 | 第60-77页 |
| 5.1 本章引论 | 第60-61页 |
| 5.2 剪力墙内支撑布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61-66页 |
| 5.2.1 基本动力特性分析 | 第62-63页 |
| 5.2.2 大震性能响应分析 | 第63-66页 |
| 5.2.3 本节小结 | 第66页 |
| 5.3 双连梁布置方案分析 | 第66-77页 |
| 5.3.1 基于MSC.Marc的壳单元能量计算后处理方法 | 第66-68页 |
| 5.3.2 双连梁布置方案推覆分析 | 第68-73页 |
| 5.3.3 不同双连梁布置方案的结构整体耗能分析 | 第73-75页 |
| 5.3.4 本节小结 | 第75-7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