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

公共建筑中蓄冷空调系统能效经济性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11-23页
    1.1 蓄冷空调系统及评价体系研究概述第11-12页
    1.2 我国蓄冷空调应用的历史与现状第12-16页
        1.2.1 蓄冷空调系统在中国的应用历史第12-13页
        1.2.2 主要问题综述第13-14页
        1.2.3 蓄冷系统案例调研第14-16页
    1.3 蓄冷空调系统的相关研究第16-20页
        1.3.1 基础原理研究第17页
        1.3.2 设备研究第17-18页
        1.3.3 系统应用研究第18-19页
        1.3.4 评价体系研究第19-20页
    1.4 课题主要任务与研究思路第20-23页
第2章 蓄冷系统能效与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第23-58页
    2.1 总述:评价体系的建立第23-24页
    2.2 需求与规模管理第24-33页
        2.2.1 建筑负荷与实时电价的相关性第24-30页
        2.2.2 蓄冷率与全年冷负荷转移率第30-33页
    2.3 能效评价指标体系第33-46页
        2.3.1 整体系统的能效指标第33-35页
        2.3.2 耗能设备的能效指标第35-37页
        2.3.3 基于能效指标的水平等级划分第37-40页
        2.3.4 能量交换设备的能效指标(蓄冷体)第40-46页
    2.4 经济性评价指标第46-57页
        2.4.1 动态经济分析基础第46-47页
        2.4.2 主要经济性指标建立第47-51页
        2.4.3 决策经济指标第51-54页
        2.4.4 使用方法与实际项目评价结果第54-57页
    2.5 评价指标体系小结第57-58页
第3章 蓄放冷过程实测及系统模型建立第58-83页
    3.1 蓄冷过程实测分析及模型构建第58-75页
        3.1.1 实际项目蓄冷过程测试第58-65页
        3.1.2 蓄冷模型分析第65-68页
        3.1.3 冷机模型第68-74页
        3.1.4 综合计算模型第74-75页
    3.2 放冷过程实测分析及模型构建第75-81页
        3.2.1 蓄冷体放冷特性分析第76-78页
        3.2.2 放冷过程实测及模型构建第78-81页
    3.3 系统模型架构第81-83页
第4章 基于设计流程的指标计算方法第83-133页
    4.1 明确需求:负荷计算与分析第84-89页
    4.2 方案规划:方案选取与重要参数设定第89-99页
        4.2.1 方案选取及蓄冷规模范围确定第89页
        4.2.2 重要参数设定第89-90页
        4.2.3 蓄冷系统规划第90-92页
        4.2.4 冷机选型原理第92-94页
        4.2.5 冷机规划第94-99页
    4.3 全年模拟运行分析第99-108页
        4.3.1 运行模式设定第99-101页
        4.3.2 运行能耗分析方法第101-102页
        4.3.3 主要城市电价与能源费用分析方法第102-105页
        4.3.4 全年运行计算结果第105-108页
    4.4 初投资分析第108-113页
        4.4.1 初投资分项分析第109-112页
        4.4.2 总初投资分析结果第112-113页
    4.5 经济性分析与方案选择第113-133页
        4.5.1 北京蓄冷系统经济分析结果第114-121页
        4.5.2 上海蓄冷系统经济分析结果第121-126页
        4.5.3 深圳蓄冷系统经济分析结果第126-133页
第5章 蓄冷系统评价标尺及其应用第133-152页
    5.1 蓄冷空调系统的“漏斗效应”第133-134页
    5.2 评价标尺及其应用方法第134-141页
        5.2.1 整体评价标尺与分阶段打分:LCC/Q指标图第134-138页
        5.2.2 运行评价标尺:CPOC指标图第138-140页
        5.2.3 评价系统小结第140-141页
    5.3 我国主要城市评价指标图第141-144页
        5.3.1 北京、上海、深圳蓄冷评价指标图第141-142页
        5.3.2 实测案例项目的标尺评价结果第142-144页
    5.4 评价标尺的适用性分析第144-152页
        5.4.1 负荷大小对LCC/Q的影响第144-146页
        5.4.2 负荷形状对LCC/Q的影响第146-148页
        5.4.3 各城市是否需要建立独立的指标体系第148-152页
第6章 全过程管理技术要点与典型问题第152-193页
    6.1 设计管理要求与典型问题第155-168页
        6.1.1 设计阶段管理控制要点第155-162页
        6.1.2 设计阶段典型问题第162-168页
    6.2 施工验收管理要求与典型问题第168-178页
        6.2.1 施工验收阶段管理控制要点第168-173页
        6.2.2 施工验收阶段典型问题第173-178页
    6.3 运行管理要求与典型问题第178-193页
        6.3.1 运行阶段管理控制要点第178-187页
        6.3.2 运行阶段典型问题第187-193页
第7章 蓄冷系统对城市电网的影响第193-205页
    7.1 城市电网角度的目标与利益分析第193-196页
        7.1.1 电力需求响应的概念与目标第193-194页
        7.1.2 电力需求响应.的效果评价第194-196页
    7.2 建筑空调系统与城市电网的非零和博弈第196-200页
        7.2.1 蓄冷空调系统与城市电网的相互作用第196-198页
        7.2.2 以电价政策为媒介的博弈过程第198-200页
    7.3 蓄冷技术参与电网需求响应的现状与未来第200-205页
        7.3.1 政策优惠下的蓄冷空调应用现状第200-203页
        7.3.2 全国对于空调系统调节电力负荷的需求第203-205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205-207页
    8.1 结论第205-206页
    8.2 展望第206-207页
参考文献第207-209页
致谢第209-211页
附录A 常见蓄冷形式及特点第211-217页
    A.1 盘管冰蓄冷技术第212-213页
    A.2 封装冰蓄冷技术第213-214页
    A.3 水蓄冷技术第214-21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17页

论文共2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及珠江流域的中华沙塘鳢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一篇:发展蛋白质化学合成新方法用于重要蛋白的合成与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