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喷油参数对某型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及性能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页
    1.2 提高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的主要措施第12-13页
    1.3 柴油机排放的有害物质第13-15页
        1.3.1 NO的生成机理第13-14页
        1.3.2 SOOT的生成机理第14-15页
    1.4 降低柴油机排放的技术措施及现状第15-18页
        1.4.1 控制柴油机排放机内净化措施第15-17页
        1.4.2 柴油机排放控制的机外净化技术第17-18页
    1.5 关于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6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建立仿真模型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模型的选择第21-29页
    2.1 湍流流动模型第21-22页
        2.1.1 质量守恒方程第21页
        2.1.2 动量守恒方程第21-22页
        2.1.3 能量守恒方程第22页
    2.2 湍流模型第22-24页
    2.3 喷雾模型第24-26页
        2.3.1 液滴湍流扩散模型第24页
        2.3.2 液滴的相互作用模型第24-25页
        2.3.3 碰壁模型第25页
        2.3.4 蒸发模型第25-26页
        2.3.5 液滴破碎模型第26页
    2.4 燃烧模型第26-27页
    2.5 排放模型第27-28页
        2.5.1 NO模型第27-28页
        2.5.2 SOOT模型第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准确性验证第29-38页
    3.1 柴油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第29页
    3.2 一维仿真平台的建立第29-32页
    3.3 三维仿真平台的建立第32-37页
        3.3.1 三维仿真平台的流程图第32页
        3.3.2 燃烧室及喷油器的结构参数第32-33页
        3.3.3 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3页
        3.3.4 网格的划分第33-35页
        3.3.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35页
        3.3.6 三维仿真模型的验证第35-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过程第38-44页
    4.1 缸内气流运动过程分析第38-40页
    4.2 缸内燃油运动过程分析第40-41页
    4.3 混合气的形成与分布第41-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五章 喷油参数对柴油机喷雾及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第44-61页
    5.1 喷油提前角对柴油机喷雾特性及燃烧排放的影响第44-52页
        5.1.1 喷油提前角对燃油喷射雾化的影响第44-45页
        5.1.2 喷油提前角对燃烧的影响第45-46页
        5.1.3 喷油提前角对缸内温度的影响第46-48页
        5.1.4 喷油提前角对缸内压力的影响第48-49页
        5.1.5 喷油提前角对柴油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第49页
        5.1.6 喷油提前角对排放性能的影响第49-52页
    5.2 喷油压力对柴油机喷雾特性及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第52-56页
        5.2.1 喷油压力对喷雾特性的影响第52-54页
        5.2.2 喷油压力对缸内压力温度的影响第54-55页
        5.2.3 喷油压力对柴油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第55页
        5.2.4 喷油压力对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第55-56页
    5.3 喷孔直径对柴油机喷雾特性及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第56-60页
        5.3.1 喷孔直径对燃油喷射雾化的影响第56-58页
        5.3.2 喷孔直径对缸内压力和温度的影响第58-59页
        5.3.3 喷孔直径对柴油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第59页
        5.3.4 喷孔直径对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第59-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喷油提前角对柴油机性能影响规律的试验验证第61-66页
    6.1 喷油提前角对动力性、经济性影响的试验验证第62页
    6.2 喷油提前角对排放性能影响的试验验证第62-64页
    6.3 不同转速下喷油提前角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验证第64-65页
    6.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总结第66-67页
    展望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伊丽莎白一世王权合法性--社会与经济视角
下一篇:东营光伏竞争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