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3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3-17页 |
1.1.1 研究人群 | 第13页 |
1.1.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1.3 各测量指标的定义标准 | 第14-15页 |
1.1.4 颈动脉超声测量 | 第15-17页 |
1.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17页 |
1.2 结果 | 第17-39页 |
1.2.1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 第17-18页 |
1.2.2 主要危险因素分布特征 | 第18页 |
1.2.3.主要危险因素分布的性别差异 | 第18-21页 |
1.2.4.颈血管彩超主要检测结果 | 第21-29页 |
1.2.4.1 颈血管彩超检测结果的性别差异 | 第21-23页 |
1.2.4.2 颈部血管彩超检测结果的年龄分布特征 | 第23-29页 |
1.2.4.2.1 IMT的年龄分布特征 | 第23-26页 |
1.2.4.2.2.颈动脉斑块患病率的年龄分布特征 | 第26-29页 |
1.2.5.颈部血管彩超检测结果与传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第29-35页 |
1.2.5.1 颈动脉IMT与传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1.2.5.2 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与传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1.2.6.颈部血管彩超检测结果与传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第35-39页 |
1.2.6.1 颈动脉IMT与传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第35-38页 |
1.2.6.2 颈动脉斑块总数及面积与传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第38页 |
1.2.6.3 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与传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1.3 讨论 | 第39-44页 |
1.3.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意义 | 第39页 |
1.3.2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 | 第39-42页 |
1.3.2.1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 | 第39-40页 |
1.3.2.2 高血压 | 第40页 |
1.3.2.3 糖尿病 | 第40-41页 |
1.3.2.4 吸烟与饮酒 | 第41页 |
1.3.2.5 高龄 | 第41页 |
1.3.2.6 性别 | 第41页 |
1.3.2.7 血脂水平 | 第41-42页 |
1.3.3 本研究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与其他地区研究的比较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2页 |
综述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超声检测及研究现状 | 第5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