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棉花热激蛋白抗逆机理 | 第16-17页 |
1.2 HSF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2.1 主要结构 | 第17-18页 |
1.2.2 分类 | 第18-19页 |
1.2.3 HSF的抗逆机理 | 第19-20页 |
1.2.4 HSF的生物学功能及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2.4.1 热胁迫 | 第21-22页 |
1.2.4.2 干旱胁迫 | 第22页 |
1.2.4.3 氧化胁迫 | 第22-23页 |
1.2.4.4 其他抗性 | 第23页 |
1.2.4.5 生长发育 | 第23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26-27页 |
2.1.3 酶、试剂盒 | 第27页 |
2.1.4 相关引物序列 | 第27页 |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2.1.6 部分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44页 |
2.2.1 陆地棉HSF家族成员的克隆 | 第28-32页 |
2.2.1.1 陆地棉总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28页 |
2.2.1.2 陆地棉RNA的提取与cDNA的制备 | 第28-30页 |
2.2.1.3 陆地棉HSF基因家族的克隆与鉴定 | 第30-32页 |
2.2.1.4 陆地棉HSF基因家族蛋白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2页 |
2.2.1.5 陆地棉Gh HsfA7基因结构分析 | 第32页 |
2.2.1.6 陆地棉GhHsfA7基因编码蛋白序列分析 | 第32页 |
2.2.2 陆地棉Gh HsfA7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2-34页 |
2.2.2.1 陆地棉GhHsfA7基因的逆境处理条件 | 第32-33页 |
2.2.2.2 陆地棉GhHsfA7基因受胁迫处理后的表达分析 | 第33-34页 |
2.2.3 陆地棉Gh HsfA7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 | 第34-37页 |
2.2.3.1 陆地棉GhHsfA7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36页 |
2.2.3.2 农杆菌的获得 | 第36页 |
2.2.3.3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与筛选 | 第36-37页 |
2.2.3.4 转基因拟南芥的功能分析 | 第37页 |
2.2.4 陆地棉GhHsfA7基因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37-38页 |
2.2.5 陆地棉Gh HsfA7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38-44页 |
2.2.5.1 陆地棉Gh HsfA7基因启动子片段的获得与鉴定 | 第38-41页 |
2.2.5.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农杆菌的获得 | 第41-42页 |
2.2.5.3 转基因拟南芥的GUS活性组织化学染色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69页 |
3.1 陆地棉HSF基因家族的克隆与生物学分析 | 第44-49页 |
3.1.1 陆地棉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4-45页 |
3.1.2 陆地棉HSF基因家族的克隆 | 第45页 |
3.1.3 陆地棉HSF基因家族29个成员的同源进化比对 | 第45-49页 |
3.2 陆地棉GhHsfA7基因的克隆与生物学分析 | 第49-52页 |
3.2.1 陆地棉Gh HsfA7基因的克隆 | 第49-50页 |
3.2.2 陆地棉GhHsfA7基因结构分析 | 第50页 |
3.2.3 陆地棉GhHsfA7蛋白序列分析 | 第50页 |
3.2.4 陆地棉GhHsfA7蛋白序列的生物学分析 | 第50-52页 |
3.3 陆地棉GhHsfA7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52-54页 |
3.4 陆地棉GhHsfA7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4-57页 |
3.4.1 总RNA的提取 | 第54-55页 |
3.4.2 陆地棉GhHsfA7基因不同处理条件下表达的定量分析 | 第55-57页 |
3.5 陆地棉GhHsfA7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 第57-63页 |
3.5.1 陆地棉Gh HsfA7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7-58页 |
3.5.2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及PCR阳性检测 | 第58-59页 |
3.5.3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表型分析 | 第59-63页 |
3.6 陆地棉GhHsfA7启动子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63-69页 |
3.6.1 陆地棉Gh HsfA7基因的启动子PCR结果 | 第63页 |
3.6.2 目的片段的回收及测序 | 第63-64页 |
3.6.3 Gh HsfA7基因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4-66页 |
3.6.4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5-proGhHsfA7的构建 | 第66-67页 |
3.6.5 含有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5-proGhHsf A7农杆菌GV3101的获得 | 第67-68页 |
3.6.6 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68-69页 |
第四章 讨论和小结 | 第69-73页 |
4.1 讨论 | 第69-71页 |
4.2 创新点 | 第71页 |
4.3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附录1 本研究所使用的引物序列 | 第81-86页 |
附录2 陆地棉HSF基因家族DNA序列 | 第86-106页 |
附录3 陆地棉GHHSFA7基因的CDNA序列及启动子序列 | 第106-107页 |
附录4 部分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107-110页 |
附录5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110-112页 |
附录6 棉花RNA的提取方法 | 第112-114页 |
附录7 胶回收及质粒提取方法 | 第114-116页 |
附录8 大肠杆菌及农杆菌的制备与转化方法 | 第116-119页 |
附录9 丙酮法萃取叶绿素方法 | 第119-120页 |
附录10 烟草瞬时转化方法 | 第120-121页 |
附录11 拟南芥侵染及筛选 | 第121-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