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 第9-1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1.2.2 分析方法 | 第10页 |
1.3 内容安排与逻辑结构 | 第10-11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1-13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2.1 早期反贫困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页 |
2.1.1 马尔萨斯人口贫困论 | 第13页 |
2.1.2 马克思贫困理论 | 第13页 |
2.2 现代西方反贫困理论 | 第13-18页 |
2.2.1 生产要素与反贫困理论 | 第14-15页 |
2.2.2 工业化和反贫困理论 | 第15-16页 |
2.2.3 经济结构和反贫困理论 | 第16-17页 |
2.2.4 制度经济学和反贫困理论 | 第17页 |
2.2.5 国际贸易和反贫困理论 | 第17-18页 |
2.3 现代国内学者的反贫困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第三章 功能范式——一个新的研究框架 | 第22-29页 |
3.1 国外能力理论:能力与能力函数 | 第22-23页 |
3.1.1 “可行能力”和“功能性活动” | 第22-23页 |
3.1.2 能力剥夺与贫困 | 第23页 |
3.2 国内能力理论:两种研究范式 | 第23-25页 |
3.2.1 客体范式 | 第24页 |
3.2.2 主体范式 | 第24-25页 |
3.3 功能范式——一个新的研究框架 | 第25-29页 |
3.3.1 功能范式的三要素 | 第25-27页 |
3.3.2 功能范式的总体框架 | 第27-29页 |
第四章 甘肃省农村贫困原因的基本判断 | 第29-37页 |
4.1 样本简介 | 第29-30页 |
4.2 样本总体收入情况 | 第30-33页 |
4.3 关联分析 | 第33-35页 |
4.3.1 模型、变量及数据 | 第33-34页 |
4.3.2 实证分析 | 第34-35页 |
4.4 基本结论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甘肃省农村贫困原因探析 | 第37-57页 |
5.1 甘肃省农村贫困原因探析:家庭层面 | 第38-46页 |
5.1.1 因病致贫 | 第38-39页 |
5.1.2 因意外事故致贫 | 第39页 |
5.1.3 因教致贫 | 第39-42页 |
5.1.4 因孝致贫 | 第42页 |
5.1.5 因懒致贫 | 第42-43页 |
5.1.6 因婚致贫 | 第43-44页 |
5.1.7 因弱致贫 | 第44页 |
5.1.8 因思想观念致贫 | 第44-46页 |
5.2 甘肃省农村贫困原因探析:自然层面 | 第46-47页 |
5.2.1 自然条件 | 第46页 |
5.2.2 经济基础 | 第46-47页 |
5.3 甘肃省农村贫困原因探析:要素层面 | 第47-50页 |
5.3.1 技术推广方面 | 第47-48页 |
5.3.2 金融支持方面 | 第48-50页 |
5.4 甘肃省农村贫困原因探析:制度层面 | 第50-57页 |
5.4.1 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方面 | 第50-53页 |
5.4.2 惠农政策方面 | 第53-54页 |
5.4.3 土地制度方面 | 第54-57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精准扶贫 | 第57-69页 |
6.1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 第57-59页 |
6.2 加快推进农村教育改革,逐步消除农民知识贫困 | 第59-61页 |
6.3 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迎合农民致富技术需求 | 第61-62页 |
6.4 加大重视农村基层官僚主义,保障贫困农民的公平利益 | 第62-65页 |
6.5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及相关配套措施,实现农村土地持续高效利用 | 第65-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