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 第11-12页 |
1.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12-13页 |
1.1.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 | 第13-14页 |
1.2 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DFR与LAR酶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1 DFR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LAR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 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1 苦荞简介 | 第15-16页 |
1.3.2 苦荞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分布 | 第16页 |
1.3.3 苦荞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 外源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 第17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 第19-30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材料、菌株和质粒 | 第19页 |
2.1.2 酶和试剂 | 第19页 |
2.1.3 仪器 | 第19页 |
2.1.4 试剂的配方 | 第19-20页 |
2.2 方法 | 第20-23页 |
2.2.1 引物 | 第20页 |
2.2.2 RNA提取与反转录 | 第20-21页 |
2.2.3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1页 |
2.2.4 提取质粒方法 | 第21-22页 |
2.2.5 酶切 | 第22页 |
2.2.6 胶回收 | 第22页 |
2.2.7 连接 | 第22页 |
2.2.8 转化 | 第22-23页 |
2.2.9 重组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23页 |
2.2.10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页 |
2.2.11半定量表达分析 | 第23页 |
2.3 结果 | 第23-28页 |
2.3.1 R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2.3.2 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24页 |
2.3.3 重组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24-25页 |
2.3.4 序列分析 | 第25-27页 |
2.3.5 系统发育树的分析 | 第27页 |
2.3.6 FtDFR和FtLAR的半定量结果 | 第27-28页 |
2.4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诱导表达、纯化与功能鉴定 | 第30-40页 |
3.1 材料 | 第30-31页 |
3.1.1 菌株 | 第30页 |
3.1.2 试剂 | 第30页 |
3.1.3 仪器 | 第30页 |
3.1.4 溶液 | 第30-31页 |
3.2 方法 | 第31-34页 |
3.2.1 质粒转化 | 第31页 |
3.2.2 诱导表达 | 第31页 |
3.2.3 检测诱导蛋白 | 第31-32页 |
3.2.4 蛋白质的可溶性分析 | 第32-33页 |
3.2.5 纯化包涵体 | 第33页 |
3.2.6 包涵体复性 | 第33页 |
3.2.7 钴离子螯合层析纯化 | 第33页 |
3.2.8 酶活测定 | 第33-34页 |
3.3 结果 | 第34-38页 |
3.3.1 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34-35页 |
3.3.2 目标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35页 |
3.3.3 目标蛋白的纯化 | 第35-36页 |
3.3.4 FtDFR融合蛋白活性的检测 | 第36-38页 |
3.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第40-44页 |
4.1 材料 | 第40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4.1.2 仪器 | 第40页 |
4.1.3 溶液 | 第40页 |
4.2 方法 | 第40-41页 |
4.2.1 目的蛋白的浓度测定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0-41页 |
4.2.2 抗体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第41页 |
4.3 结果 | 第41-42页 |
4.3.1 重组蛋白浓度 | 第41页 |
4.3.2 抗体的制备 | 第41-42页 |
4.3.3 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体 | 第42页 |
4.4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5.1 总结 | 第44-45页 |
5.2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附录 | 第53-59页 |
缩略词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