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牧童经济与文化研究--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1.2.1 理论依据 | 第12页 |
1.2.2 现实依据 | 第12-13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小农家庭生产结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2 中国传统社会儿童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3 牧童文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历史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1.4.2 文史互证研究法 | 第19页 |
1.4.3 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 第19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5.1 研究对象的界定——牧童 | 第19-20页 |
1.5.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牧童经济在传统社会存在的基础 | 第21-34页 |
2.1 时间与实践的基础 | 第21-25页 |
2.1.1 学校教育的非大众化 | 第21-24页 |
2.1.2 生产实践教育的必要 | 第24-25页 |
2.2 小农家庭产业基础 | 第25-29页 |
2.2.1 男耕女织童牧的产业结构 | 第25-26页 |
2.2.2 重要畜种在小农家庭的沿革 | 第26-29页 |
2.3 理性的经济性基础 | 第29-34页 |
2.3.1 我国传统社会人口寿命分析 | 第30-32页 |
2.3.2 既有寿命前提下的理性选择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牧童参与生产劳动的具体形式 | 第34-43页 |
3.1 牧童在农业劳动中的辅助作用 | 第34-35页 |
3.2 牧童在小畜牧业中的主导作用 | 第35-38页 |
3.2.1 小畜牧业在小农家庭的发展 | 第35-37页 |
3.2.2 儿童在畜牧业中的活动 | 第37-38页 |
3.3 牧童在家庭副业中的重要作用 | 第38-40页 |
3.4 小结 | 第40-43页 |
3.4.1 童牧是对男耕女织的完善 | 第40-41页 |
3.4.2 提出牧童经济的必要性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牧童文化的表现及农史考察 | 第43-57页 |
4.1 文艺作品中的牧童形象 | 第43-49页 |
4.1.1 文学作品中的牧童 | 第43-44页 |
4.1.2 绘画作品中的牧童 | 第44-48页 |
4.1.3 牧童的劳动形象分析归纳 | 第48-49页 |
4.2 成为杰出人物的牧童 | 第49-53页 |
4.2.1 牧童出身的历史名人 | 第50-52页 |
4.2.2 牧童经历的深远影响 | 第52-53页 |
4.3 牧童文化沿革的农史分析 | 第53-57页 |
4.3.1 先秦时期的滥觞 | 第53页 |
4.3.2 秦汉魏晋时期的停滞 | 第53-54页 |
4.3.3 唐宋时期的兴盛 | 第54-55页 |
4.3.4 明清时期的式微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牧童经济与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 第57-67页 |
5.1 牧童经济对小农家庭的影响 | 第57-62页 |
5.1.1 完善了小农家庭的产业结构 | 第57-59页 |
5.1.2 提高了家庭劳动力资源的利用 | 第59-60页 |
5.1.3 改善了小农家庭的生活质量 | 第60-62页 |
5.2 牧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62-67页 |
5.2.1 补充并完善了传统教育的空白 | 第62-63页 |
5.2.2 寄托了高洁旷远的隐逸情怀 | 第63-65页 |
5.2.3 表达了胸怀天下的牧读情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牧童诗歌汇总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介绍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