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7-3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2.1.1 废弃地 | 第17-18页 |
2.1.2 生态化 | 第18-20页 |
2.1.3 土地复垦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2.1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21页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大地艺术理论 | 第22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案例分析 | 第22-33页 |
2.3.1 国外生态化改造研究 | 第22-24页 |
2.3.2 国外生态化改造案例分析 | 第24-27页 |
2.3.3 国内生态化改造研究 | 第27-28页 |
2.3.4 国内生态化改造案例分析 | 第28-33页 |
第三章 山西省煤矿废弃地现状调研分析 | 第33-47页 |
3.1 山西省煤矿产业发展概况 | 第33-35页 |
3.1.1 山西省煤矿资源分布概况 | 第33-34页 |
3.1.2 山西省煤矿产业发展概况 | 第34-35页 |
3.2 山西省煤矿废弃地现状调研 | 第35-45页 |
3.2.1 山西省煤矿废弃地现状及问题 | 第35-44页 |
3.2.2 山西省煤矿废弃地改造现状 | 第44-45页 |
3.3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煤矿废弃地生态化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 第47-67页 |
4.1 煤矿废弃地改造原则 | 第47-48页 |
4.1.1 安全性原则 | 第47页 |
4.1.2 场地景观资源科学评价原则 | 第47页 |
4.1.3 生态设计原则 | 第47-48页 |
4.1.4 尊重场所精神原则 | 第48页 |
4.2 煤矿废弃地改造模式 | 第48-55页 |
4.2.1 复绿复垦模式 | 第48-49页 |
4.2.2 风景园林景观模式 | 第49-52页 |
4.2.3 文化产业模式 | 第52-54页 |
4.2.4 城市开放空间模式 | 第54-55页 |
4.3 煤矿废弃地生态化改造技术方法 | 第55-67页 |
4.3.1 废弃地生态修复 | 第55-62页 |
4.3.2 废弃地场地条件利用 | 第62-63页 |
4.3.3 废弃地景观营造 | 第63-67页 |
第五章 煤矿废弃地生态化改造案例研究—以山西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 | 第67-81页 |
5.1 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概况 | 第67-68页 |
5.2 基地条件分析 | 第68-71页 |
5.2.1 区位条件分析 | 第68-69页 |
5.2.2 原有用地条件分析 | 第69-71页 |
5.3 项目生态化改造研究 | 第71-78页 |
5.3.1 煤矸石山生态化改造 | 第71-73页 |
5.3.2 营造矿山公园的绿色生态基底 | 第73-74页 |
5.3.3 梳理场地交通和组织流线 | 第74页 |
5.3.4 废弃地景观营造 | 第74-77页 |
5.3.5 梳理场地竖向关系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一:中国国家矿山公园概览(61 家) | 第87-93页 |
附录二:表格来源 | 第93-94页 |
附录三:图片来源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