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馏技术对煤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脱除效果的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煤沥青的性质及应用 | 第14-24页 |
1.2.1 煤沥青的简介 | 第14-15页 |
1.2.2 煤沥青的组分 | 第15-19页 |
1.2.3 煤沥青的性质 | 第19-20页 |
1.2.4 煤沥青的结构 | 第20-24页 |
1.3 煤沥青的应用及相关研究 | 第24-29页 |
1.3.1 煤沥青涂料 | 第24-25页 |
1.3.2 沥青焦 | 第25页 |
1.3.3 针状焦 | 第25-26页 |
1.3.4 粘结剂沥青 | 第26页 |
1.3.5 浸渍剂沥青 | 第26页 |
1.3.6 沥青基碳纤维 | 第26-27页 |
1.3.7 筑路沥青 | 第27-29页 |
1.4 蒸馏技术脱除煤沥青毒性组分的可行性 | 第29-33页 |
1.4.1 蒸馏技术的简介 | 第29-30页 |
1.4.2 蒸馏脱除煤沥青毒性组分的相关研究 | 第30-33页 |
1.4.3 蒸馏模拟 | 第33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5-47页 |
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35-3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2.1.2 煤沥青样品 | 第35-36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2.3 实验流程及操作过程 | 第37-41页 |
2.3.1 煤沥青的蒸馏 | 第38-39页 |
2.3.2 水溶物测定 | 第39-40页 |
2.3.3 煤沥青基础技术指标的测定 | 第40页 |
2.3.4 AspenPlus蒸馏模拟 | 第40-41页 |
2.4 煤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2.4.1 毒性多环芳烃富集 | 第41页 |
2.4.2 毒性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41-42页 |
2.5 蒸馏前后煤沥青固体产品的分析条件 | 第42-45页 |
2.5.1 毒性当量分析 | 第42-43页 |
2.5.2 X射线衍射(XRD) | 第43-44页 |
2.5.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第44页 |
2.5.4 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 | 第44页 |
2.5.5 热重分析(TG/DTG) | 第44-45页 |
2.6 结果计算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煤沥青的常减压蒸馏 | 第47-61页 |
3.1 煤沥青的抽提 | 第47-48页 |
3.2 ASPEN PLUS蒸馏模拟 | 第48-50页 |
3.3 温度对蒸馏效果的影响 | 第50-56页 |
3.3.1 蒸馏试验结果 | 第51-53页 |
3.3.2 蒸馏馏分的PAHs分析 | 第53-54页 |
3.3.3 蒸馏残渣的PAHs分析 | 第54-56页 |
3.4 压力对蒸馏效果的影响 | 第56页 |
3.5 蒸馏效果的评价 | 第56-61页 |
3.5.1 煤沥青蒸馏前后的基础性能 | 第56-57页 |
3.5.2 水可溶物分析 | 第57-58页 |
3.5.3 蒸馏残渣的毒性分析 | 第58-59页 |
3.5.4 蒸馏残渣的脱除率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煤沥青及蒸馏残渣的分析 | 第61-77页 |
4.1 热重分析 | 第61-64页 |
4.2 元素分析 | 第64-65页 |
4.3 XRD分析 | 第65-68页 |
4.4 FT-IR分析 | 第68-71页 |
4.5 GC-MS分析 | 第71-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77-78页 |
5.2 实验建议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