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4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人格权商品化的基本理论 | 第15-19页 |
2.1 人格权商品化的概念 | 第15页 |
2.2 人格权商品化的性质 | 第15-17页 |
2.2.1 财产权说 | 第15-16页 |
2.2.2 新型人格权说 | 第16页 |
2.2.3 新型知识产权说 | 第16-17页 |
2.2.4 商事人格权说 | 第17页 |
2.3 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关系要素 | 第17-19页 |
2.3.1 人格权商品化的主体 | 第17-18页 |
2.3.2 人格权商品化的内容 | 第18页 |
2.3.3 人格权商品化的客体 | 第18-19页 |
3 我国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5页 |
3.1 我国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现状 | 第19页 |
3.2 我国涉人格权商品化的案例及案件处理模式 | 第19-22页 |
3.2.1 人格权保护模式 | 第19-20页 |
3.2.2 著作权权保护模式 | 第20-21页 |
3.2.3 商标权保护模式 | 第21页 |
3.2.4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 | 第21-22页 |
3.3 我国在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上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3.3.1 商品化的人格权的权利属性模糊 | 第22-23页 |
3.3.2 具体人格权的权能范围小 | 第23-24页 |
3.3.3 立法缺失 | 第24-25页 |
4 国外人格权商品化的立法保护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31页 |
4.1 国外人格权商品化的立法保护模式 | 第25-27页 |
4.1.1 美国的二元保护模式 | 第25-26页 |
4.1.2 英国的仿冒侵权之诉模式 | 第26页 |
4.1.3 德国的一元保护模式 | 第26-27页 |
4.1.4 日本的商品化权保护模式 | 第27页 |
4.2 国外立法保护模式之比较---以美国和德国为例 | 第27-29页 |
4.2.1 是否承认独立的、可任意转让的财产性人格权不同 | 第27-28页 |
4.2.2 对既有人格权的权能影响不同 | 第28页 |
4.2.3 立法上是否以既有的人格权体系为基础不同 | 第28-29页 |
4.3 国外人格权商品化的立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4.3.1 德国模式符合我国国情 | 第29-30页 |
4.3.2 美国模式不利于个人人格尊严的保护 | 第30-31页 |
5 完善我国人格权商品化法律问题的建议 | 第31-35页 |
5.1 厘清商品化的人格权的权利属性 | 第31-32页 |
5.1.1 明确商品化的人格权的支配性 | 第31页 |
5.1.2 承认人格权商品化的财产性 | 第31页 |
5.1.3 明确商品化的人格权的可转让性和继承性 | 第31-32页 |
5.2 扩大具体人格权的权能 | 第32-33页 |
5.2.1 承认并增加人格权的积极利用权能 | 第32-33页 |
5.2.2 规定人格权商品化的授权许可使用机制 | 第33页 |
5.3 在立法上借鉴德国的一元模式 | 第33-35页 |
5.3.1 在人格权法的框架内完善人格权商品化的相关制度 | 第33-34页 |
5.3.2 坚守人格权的人格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同一性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39-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