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 第9-16页 |
1.1.1 常见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分类 | 第10-12页 |
1.1.2 多酸化合物的应用领域 | 第12-16页 |
1.2 负载方法在催化剂制备中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1 多酸负载型催化剂载体研究 | 第16-18页 |
1.2.2 多酸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8-21页 |
1.3 掺杂方法在催化剂制备中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1 金属离子掺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1.3.2 非金属掺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3页 |
1.4 掺杂在多酸型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25-26页 |
1.6 试验所用仪器与试剂 | 第26-28页 |
1.6.1 实验所用仪器 | 第26页 |
1.6.2 试验所用试剂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过渡金属掺杂型多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39页 |
2.1 过渡金属掺杂型多酸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页 |
2.1.1 催化剂前驱体K_8[SiW_(11)O_(39)]·14H_2O的制备 | 第28页 |
2.1.2 过渡金属掺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页 |
2.2 过渡金属掺杂型多酸催化剂的表征 | 第28-29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9-37页 |
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ICP) | 第29-30页 |
2.3.2 红外光谱(IR) | 第30-32页 |
2.3.3 X-射线衍射(XRD) | 第32-34页 |
2.3.4 热重分析(TG) | 第34-35页 |
2.3.5 扫描电镜(SEM) | 第35-36页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6-37页 |
2.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过渡金属掺杂型多酸催化剂催化氧化苯甲醇研究 | 第39-51页 |
3.1 苯甲醇催化氧化制苯甲醛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3.1.1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 第39页 |
3.1.2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39-40页 |
3.1.3 过渡金属有机络合物催化剂 | 第40页 |
3.1.4 杂多酸催化剂 | 第40页 |
3.2 选择性催化氧化苯甲醇反应 | 第40-41页 |
3.3 苯甲醇氧化反应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41-42页 |
3.4 反应条件对苯甲醇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42-46页 |
3.4.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2 氧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43页 |
3.4.3 催化剂投放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4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5 不同煅烧温度下金属掺杂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Cu、Fe掺杂型催化剂催化苯甲醇氧化反应结果 | 第46-48页 |
3.6 催化剂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 第48-49页 |
3.7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过渡金属掺杂型多酸催化剂催化氧化模拟汽油脱硫研究 | 第51-63页 |
4.1 FCC汽油的脱硫技术发展现状 | 第51-52页 |
4.1.1 FCC汽油的加氢脱硫方法 | 第51页 |
4.1.2 FCC汽油的吸附脱硫方法 | 第51-52页 |
4.1.3 FCC汽油的氧化脱硫方法 | 第52页 |
4.2 FCC模拟汽油的催化脱硫实验 | 第52-53页 |
4.2.1 含有机硫模拟气油的制备 | 第52页 |
4.2.2 模拟气油的催化脱硫过程 | 第52-53页 |
4.2.3 模拟气油中硫含量的测定 | 第53页 |
4.3 反应条件对模拟气油的催化脱硫反应的影响 | 第53-57页 |
4.3.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2 氧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4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Cu、Fe掺杂型催化剂催化脱硫反应结果 | 第57-59页 |
4.5 掺杂过渡金属的扩展 | 第59-60页 |
4.6 模拟汽油种类的扩展 | 第60-61页 |
4.7 催化剂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 第61-62页 |
4.8 小结 | 第62-63页 |
本文总结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