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 第9-18页 |
1.1.1 血管新生的意义 | 第9-10页 |
1.1.2 血管新生的过程 | 第10-11页 |
1.1.3 调控血管新生的相关因子 | 第11-14页 |
1.1.3.1 血管生成素 | 第11页 |
1.1.3.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第11-12页 |
1.1.3.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第12页 |
1.1.3.4 转化生长因子 | 第12-13页 |
1.1.3.5 血小板反应蛋白 | 第13页 |
1.1.3.6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 第13-14页 |
1.1.3.7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第14页 |
1.1.4 血管新生相关信号转导通路 | 第14-18页 |
1.1.4.1 NFκB通路 | 第15-16页 |
1.1.4.2 Notch通路 | 第16-17页 |
1.1.4.3 PI3K/AKT-mTOR通路 | 第17页 |
1.1.4.4 Ras-Raf-MEK1/2-MAPK通路 | 第17-18页 |
1.2 血管内皮细胞 | 第18-19页 |
1.2.1 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第18页 |
1.2.2 血管内皮细胞的定向迁移 | 第18-19页 |
1.2.3 血管管腔与血管内皮细胞 | 第19页 |
1.3 CYLD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1 CYLD的分子结构 | 第19-21页 |
1.3.2 泛素-蛋白酶体介导的泛素化蛋白质降解过程 | 第21页 |
1.3.3 CYLD翻译后的调控修饰 | 第21-23页 |
1.3.4 CYLD的生物学功能 | 第23页 |
1.3.5 CYLD的同工型 | 第23-24页 |
1.4 CYLD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51页 |
2.1 人CYLDA基因在体外过表达对VECs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26-39页 |
2.1.1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1.1.1 VECs的复苏与冻存 | 第26-29页 |
2.1.1.2 腺病毒感染VECs | 第29-30页 |
2.1.1.3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 第30-31页 |
2.1.1.4 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 | 第31页 |
2.1.1.5 VECs三维胶原成管实验 | 第31-32页 |
2.1.2 结果 | 第32-37页 |
2.1.1.1 VECs细胞培养情况 | 第32-33页 |
2.1.1.2 腺病毒感染VECs结果 | 第33页 |
2.1.1.3 细胞增殖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2.1.1.4 细胞迁移检测结果 | 第34-36页 |
2.1.1.5 VECs三维胶原成管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2.1.3 本节讨论 | 第37-39页 |
2.2 CYLDA转基因小鼠中血管新生的研究 | 第39-51页 |
2.2.1 实验方法 | 第39-44页 |
2.2.1.1 转基因小鼠的饲养和管理 | 第39页 |
2.2.1.2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制备 | 第39-40页 |
2.2.1.3 免疫组化染色 | 第40-42页 |
2.2.1.4 血管新生Matrigel模型 | 第42-43页 |
2.2.1.5 小鼠主动脉环血管新生实验 | 第43-44页 |
2.2.2 结果 | 第44-49页 |
2.2.2.1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结果 | 第44-45页 |
2.2.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第45-48页 |
2.2.2.3 Matrigel模型结果 | 第48页 |
2.2.2.4 小鼠主动脉环血管新生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2.2.3 本节讨论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缩略语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