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金刚石的结构 | 第11-12页 |
1.2 金刚石的分类 | 第12-14页 |
1.2.1 金刚石的一般分类 | 第12-13页 |
1.2.2 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分类 | 第13-14页 |
1.3 金刚石的合成 | 第14-20页 |
1.3.1 金刚石合成简史 | 第14-15页 |
1.3.2 金刚石合成方法 | 第15-16页 |
1.3.3 金刚石合成理论 | 第16-17页 |
1.3.4 温度梯度法 | 第17-20页 |
1.4 选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4.1 选题的意义 | 第2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2 实验设备的精密化控制 | 第23-31页 |
2.1 高温高压设备 | 第23-24页 |
2.2 压力控制系统 | 第24-26页 |
2.3 温度控制系统 | 第26页 |
2.4 实验压力的标定 | 第26-28页 |
2.5 实验温度的标定 | 第28-31页 |
3 金刚石大单晶常见缺陷类型与形成机制 | 第31-43页 |
3.1 氮杂质 | 第31-34页 |
3.1.1 氮杂质的来源 | 第31-32页 |
3.1.2 氮与金刚石颜色 | 第32-33页 |
3.1.3 氮含量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 包裹体 | 第34-39页 |
3.2.1 金属包裹体 | 第34-36页 |
3.2.2 碳质包裹体(石墨包裹体) | 第36-37页 |
3.2.3 絮状包裹体 | 第37-38页 |
3.2.4 其他杂质包裹体 | 第38-39页 |
3.3 熔坑 | 第39-40页 |
3.4 裂隙 | 第40页 |
3.5 连晶 | 第40-41页 |
3.6 晶体中心区域颜色发黑 | 第41-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高温高压下金刚石大单晶中包裹体变化的研究 | 第43-61页 |
4.1 实验简介 | 第43-44页 |
4.1.1 实验组装 | 第43-44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4.2 金属包裹体 | 第44-53页 |
4.2.1 金属包裹体形态变化本质的探讨 | 第44-47页 |
4.2.2 金属包裹体形态变化的温度区间 | 第47-51页 |
4.2.3 不同温度下金属包裹体不同的稳定形态 | 第51-53页 |
4.3 絮状包裹体 | 第53-55页 |
4.4 红外光谱测试 | 第55-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高温高压下金刚石大单晶中心区域颜色发黑变化的研究 | 第61-69页 |
5.1 实验简介 | 第61页 |
5.2 采用组装A对中心区域颜色发黑金刚石大单晶的处理 | 第61-62页 |
5.3 采用组装B对中心区域颜色发黑金刚石大单晶的处理 | 第62-64页 |
5.4 红外光谱测试 | 第64-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本文的亮点与特色 | 第70页 |
6.3 展望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