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基于B/S架构的物联网应用组态平台研发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联网与物联网第13-14页
    1.3 物联网与组态软件第14-15页
    1.4 章节安排第15-17页
第二章 需求分析第17-26页
    2.1 课题概述第17-24页
        2.1.1 组态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页
        2.1.2 发展趋势第17-18页
        2.1.3 C/S架构与B/S架构第18-20页
        2.1.4 组态软件工作原理第20-22页
        2.1.5 传统组态软件在B/S架构改造方面不足第22-24页
    2.2 研究意义第24-26页
        2.2.1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4-25页
        2.2.2 研究意义第25-26页
第三章 技术解决方案第26-32页
    3.1 系统体系结构第26-27页
        3.1.1 体系结构第26页
        3.1.2 原理解析第26-27页
    3.2 技术方案选择第27-32页
        3.2.1 图元控件绘制方案第27-28页
        3.2.2 SVG封装与数据可视化方案第28-29页
        3.2.3 通讯模块技术选择模块第29-30页
        3.2.4 服务器模块技术选择方案第30页
        3.2.5 技术方案概述第30-32页
第四章 开发环境搭建第32-39页
    4.1 安装NodeJS第32页
    4.2 安装Express框架第32-34页
        4.2.1 Express简介第32-33页
        4.2.2 Express安装第33页
        4.2.3 验证Express是否正确安装第33-34页
    4.3 安装MongoDB数据库模块第34-36页
        4.3.1 Mongodb数据库简介第34页
        4.3.2 Mongodb GUI管理工具第34页
        4.3.3 安装Mongodb服务器第34-36页
    4.4 安装socket.io模块第36-38页
        4.4.1 socket.io模块简介第36页
        4.4.2 socket.io模块安装第36-37页
        4.4.3 socket.io通讯测试第37-38页
    4.5 概述第38-39页
第五章 图形组态设计第39-61页
    5.1 概述第39-43页
        5.1.1 开发系统与运行系统工作流程概述第39-42页
        5.1.2 本章主要工作第42页
        5.1.3 工作概述第42-43页
    5.2 图元控件解析引擎制作第43-54页
        5.2.1 基本图元的生成第44-45页
        5.2.2 基本图元封装成对象第45-48页
        5.2.3 基本图元组合成基本控件第48-52页
        5.2.4 基本控件封装成对象第52-53页
        5.2.5 总结第53-54页
    5.3 对象管理器模块第54-57页
        5.3.1 概述第54页
        5.3.2 对象管理器动态生成第54-55页
        5.3.3 控件属性、方法动态修改第55-56页
        5.3.4 图元控件组合、复制等操作第56页
        5.3.5 总结第56-57页
    5.4 大型控件制作第57-59页
        5.4.1 概述第57页
        5.4.2 相关技术介绍第57页
        5.4.3 一个简单图表控件的制作第57-58页
        5.4.4 总结第58-59页
    5.5 描述文件的生成第59-60页
        5.5.1 原理解析第59页
        5.5.2 数据表现形式第59-60页
        5.5.3 总结第60页
    5.6 描述文件解析引擎第60页
    5.7 总结第60-61页
第六章 通讯模块设计第61-69页
    6.1 概述第61页
    6.2 通讯流程解析第61-62页
        6.2.1 传统解决方案第61-62页
        6.2.2 本论文解决方案第62页
    6.3 实时性能分析第62-63页
        6.3.1 并发性能第62-63页
        6.3.2 通讯时间第63页
        6.3.3 性能比较第63页
    6.4 实现过程第63-67页
        6.4.1 流程分析第64页
        6.4.2 事件发生器关键代码第64-66页
        6.4.3 监听器关键代码第66-67页
    6.5 原理解析第67-68页
    6.6 总结第68-6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1页
    7.1 总结第69页
    7.2 本论文创新点第69-70页
    7.3 展望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C-MS的蜂毒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下一篇:HnRNPL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功能及生长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