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7页 |
1.3.3 国内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理论研究 | 第21-26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土地征收 | 第21页 |
2.1.2 农村集体土地 | 第21-22页 |
2.1.3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模式 | 第22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2.2.1 地租理论 | 第22页 |
2.2.2 效益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3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3 土地征收法律依据 | 第24-26页 |
2.3.1 宪法 | 第24页 |
2.3.2 土地管理法 | 第24-25页 |
2.3.3 土地征收相关条例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页 |
3 山东省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3.1 山东省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立法发展 | 第26-28页 |
3.2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类型 | 第28页 |
3.2.1 公益性土地征收 | 第28页 |
3.2.2 非公益性土地征收 | 第28页 |
3.3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方式 | 第28-29页 |
3.3.1 货币补偿 | 第29页 |
3.3.2 实物补偿 | 第29页 |
3.3.3 综合补偿 | 第29页 |
3.4 山东省农村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3.4.1 公共利益征地混乱,政府缺乏监管力度 | 第29-31页 |
3.4.2 征地程序设计存在缺陷 | 第31-33页 |
3.4.3 补偿安置及保障机制问题 | 第33-34页 |
3.4.4 征地工作执行中的障碍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页 |
4 山东省几种典型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模式 | 第35-62页 |
4.1 潍坊市土地征收模式 | 第35-43页 |
4.1.1 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第36页 |
4.1.2 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36-38页 |
4.1.3 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 第38-40页 |
4.1.4 典型案例--寿光市铁路征地项目 | 第40-43页 |
4.2 烟台市土地征收模式 | 第43-49页 |
4.2.1 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第43-44页 |
4.2.2 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44-46页 |
4.2.3 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 第46-47页 |
4.2.4 典型案例——福山区征地案例 | 第47-49页 |
4.3 泰安市土地征收模式 | 第49-55页 |
4.3.1 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第50页 |
4.3.2 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50-52页 |
4.3.3 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 第52-53页 |
4.3.4 典型案例——泰山区征地案例 | 第53-55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55-57页 |
4.5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新型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57-62页 |
4.5.1 完善土地征收法律程序 | 第57-60页 |
4.5.2 完善土地征收范围 | 第60页 |
4.5.3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标准 | 第60-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页 |
5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对策及建议 | 第62-66页 |
5.1 加强对“公共利益”的立法规范 | 第63-64页 |
5.1.1 界定“公共利益”范围 | 第63页 |
5.1.2 严格“公共利益”审查 | 第63-64页 |
5.2 多层次工作并行,完善征地运行程序 | 第64-65页 |
5.2.1 强化听证程序 | 第64页 |
5.2.2 完善司法保障程序 | 第64-65页 |
5.2.3 引进土地监察监督机制 | 第65页 |
5.3 多形式补偿安置并存,完善补偿保障制度 | 第65-66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研究展望及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