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母预紧式滚珠丝杠副的摩擦及其磨损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符号及下标说明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前言 | 第16-20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1.2 滚珠丝杠副简介 | 第17-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1 滚珠丝杠副的滑动分析 | 第20-21页 |
1.2.2 滚珠丝杠副的摩擦模型 | 第21-22页 |
1.2.3 滚珠丝杠副的磨损模型 | 第22-23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滚珠丝杠副的齐次坐标变换 | 第26-37页 |
2.1 空间坐标系的定义 | 第26-29页 |
2.2 齐次坐标变换 | 第29-35页 |
2.2.1 滚珠丝杠副的齐次坐标变换 | 第29-31页 |
2.2.2 滚珠丝杠副的齐次坐标的微分变换形式 | 第31-35页 |
2.3 不同坐标系间力的变换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双螺母预紧式滚珠丝杠副的滑动分析 | 第37-49页 |
3.1 滚珠丝杠副的滑动分析 | 第37-43页 |
3.1.1 滚珠与滚道间的滑动分析 | 第37-39页 |
3.1.2 滚珠之间的滑动分析 | 第39-41页 |
3.1.3 陀螺效应对滑动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3.2.1 滚珠与滚道间接触角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6页 |
3.2.2 滚珠丝杠副的螺旋升角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页 |
3.2.3 滚珠丝杠副的丝杠半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双螺母预紧式滚珠丝杠副的摩擦力的分析 | 第49-69页 |
4.1 滚动接触理论 | 第49-55页 |
4.1.1 滚动接触理论简介 | 第49-50页 |
4.1.2 滚珠接触理论数学模型 | 第50-51页 |
4.1.3 蠕滑参数计算方法 | 第51-55页 |
4.2 滚珠丝杠副的蠕滑分析 | 第55-60页 |
4.2.1 滚珠与螺母滚道间的蠕滑分析 | 第55-57页 |
4.2.2 滚珠与丝杠滚道间的蠕滑分析 | 第57-58页 |
4.2.3 滚珠之间的蠕滑分析 | 第58-60页 |
4.3 滚珠丝杠副摩擦力模型及实验验证 | 第60-65页 |
4.3.1 滚珠丝杠副摩擦力模型 | 第60-62页 |
4.3.2 摩擦力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62-6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5-68页 |
4.4.1 蠕滑参数对摩擦力的影响 | 第65页 |
4.4.2 蠕滑参数对摩擦力的分布特性分析 | 第65-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双螺母预紧式滚珠丝杠副的磨损分析 | 第69-81页 |
5.1 滚珠丝杠副的磨损预测 | 第69-73页 |
5.1.1 滚珠丝杠副的磨损简介 | 第69页 |
5.1.2 滚珠丝杠副的动刚度计算 | 第69-71页 |
5.1.3 滚珠丝杠副磨损模型 | 第71-73页 |
5.2 滚珠丝杠副的磨损实验设计 | 第73-7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4-79页 |
5.3.1 滚珠丝杠副磨损模型验证 | 第74-77页 |
5.3.2 滚珠丝杠副的曲率比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页 |
5.3.3 滚珠丝杠副的导程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78页 |
5.3.4 丝杠材料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滚珠丝杠副的丝杠材料研究 | 第81-102页 |
6.1 测试样件 | 第81页 |
6.2 样件的测试分析 | 第81-96页 |
6.2.1 成分分析 | 第82页 |
6.2.2 组织分析 | 第82-87页 |
6.2.3 性能分析 | 第87-96页 |
6.3 热处理方案与验证 | 第96-100页 |
6.3.1 热处理方案 | 第96-98页 |
6.3.2 结果分析 | 第98-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7.1 总结 | 第102-104页 |
7.2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附录A | 第116-117页 |
附录B | 第117-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课题研究情况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