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控制我国小麦旗叶性状的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致谢第4-7页
摘要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8页
    1.1 小麦旗叶对产量的重要性第9-10页
    1.2 我国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旗叶性状的演变规律第10-11页
        1.2.1 伴随产量水平变化的旗叶性状演变规律第10-11页
        1.2.2 旗叶光合速率的演变规律第11页
    1.3 旗叶性状相关遗传位点及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1-13页
        1.3.1 控制小麦旗叶性状的遗传位点研究第11-12页
        1.3.2 旗叶宽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现状第13-17页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我国小麦旗叶性状的演变规律第18-26页
    引言第1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8-19页
        2.1.1 材料第18-19页
        2.1.2 方法第1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9-23页
        2.2.1 小麦旗叶性状的田间表现及其相关性第19-21页
        2.2.2 我国不同年代的小麦品种旗叶性状的演变规律第21-22页
        2.2.3 小麦旗叶性状与重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22-23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23-26页
        2.3.1 旗叶性状的育种选择效应第23-24页
        2.3.2 旗叶宽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第24-26页
第三章 小麦旗叶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26-39页
    引言第26-2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3.1.1 材料第27页
        3.1.2 方法第27-2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8-36页
        3.2.1 旗叶性状表型变异分析第28-31页
        3.2.2 群体结构分析第31页
        3.2.3 基因型性状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第31-36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36-39页
第四章 控制小麦旗叶宽候选基因TaNAL1-5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39-55页
    引言第39-4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0-46页
        4.1.1 材料第40页
        4.1.2 方法第40-4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4.2.1 小麦TaNAL1-5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第46-49页
        4.2.2 TaNAL1-5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第49-50页
        4.2.3 小麦TaNAL1-5基因等位变异的挖掘及分子标记的开发第50-51页
        4.2.4 小麦TaNAL1-5A单体型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第51-52页
        4.2.5 小麦TaNAL1-5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52-53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53-55页
        4.3.1 小麦TaNAL1-5基因的克隆第53-54页
        4.3.2 小麦TaNAL1-5A不同等位变异类型与旗叶宽等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ABSTRACT第61-63页
附录第64-83页
英文缩晦表第83-84页
作者简介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密度条件下玉米株高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下一篇:玉米C4光合酶ZmPEPC、ZmPPDK、ZmNADP-ME基因对拟南芥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