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心理论文

权力感与角色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基于解释水平理论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9页
    1.1 选题缘由第7-8页
    1.2 研究意义第8页
        1.2.1 理论意义第8页
        1.2.2 实践意义第8页
    1.3 创新之处第8-9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9-18页
    2.1 道德判断的定义及相关理论模型第9-10页
    2.2 解释水平理论在道德判断领域的应用第10-13页
        2.2.1 CLT理论简介第11页
        2.2.2 解释水平理论与道德判断第11-12页
        2.2.3 解释水平的启动与测量第12-13页
    2.3 权力感第13-17页
        2.3.1 权力感定义简介第13-14页
        2.3.2 权力感的启动方法第14-15页
        2.3.3 不同权力感个体间的差异第15-16页
        2.3.4 权力感与道德判断第16-17页
    2.4 个体在不同角色下的道德判断第17-18页
        2.4.1 行为者角色与道德判断第17页
        2.4.2 受害者角色与道德判断第17-18页
第3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第18-21页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18-20页
    3.2 研究思路第20-21页
第4章 《道德评价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第21-25页
    4.1 材料编制过程第21-22页
    4.2 《道德评价问卷》的信度检验第22-23页
    4.3 《道德评价问卷》的效度检验第23-25页
第5章 实验1 权力感与旁观者-行为者角色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第25-35页
    5.1 实验方法第25-29页
    5.2 数据处理第29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9-33页
        5.3.1 描述性统计结果第29页
        5.3.2 权力感的主效应分析第29-30页
        5.3.3 旁观者-行为者角色的主效应分析第30页
        5.3.4 权力感与旁观者-行为者角色对道德判断的交互作用第30-32页
        5.3.5 性别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第32页
        5.3.6 故事性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第32-33页
    5.4 实验1讨论第33-35页
    5.5 实验1结论第35页
第6章 实验2 权力感与旁观者-受害者角色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第35-43页
    6.1 实验方法第36-37页
    6.2 数据处理第37页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6.3.1 描述性统计结果第38页
        6.3.2 权力感的主效应分析第38页
        6.3.3 旁观者-受害者角色的主效应分析第38-39页
        6.3.4 权力感与旁观者-受害者角色对道德判断的共同影响第39页
        6.3.5 性别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第39-41页
    6.4 讨论第41-43页
    6.5 实验2结论第43页
第7章 总讨论第43-47页
    7.1 道德判断的自利性第43-44页
    7.2 高权力感个体的道德伪善第44-45页
    7.3 低权力感个体的道德宽容第45-46页
    7.4 道德判断与社会行为第46-47页
第8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4页
附录第54-62页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认知需要、购买卷入和时间压力对网络购物决策中信息加工的影响
下一篇:道德、习俗领域4-6岁儿童分享预期和分享行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