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金鱼草概述 | 第10-11页 |
1.1.1 金鱼草植物学特性 | 第10页 |
1.1.2 金鱼草生物学特性 | 第10页 |
1.1.3 金鱼草分布与种类 | 第10-11页 |
1.1.4 金鱼草应用价值 | 第11页 |
1.2 观赏花卉营养元素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1.2.1 营养元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页 |
1.2.2 营养元素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 金鱼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1 金鱼草再生体系建立 | 第13-14页 |
1.3.2 金鱼草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IPT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金鱼草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的比较研究 | 第17-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7-19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30页 |
2.2.1 温度和光照对金鱼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22页 |
2.2.2 不同生育阶段金鱼草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的测定与分析 | 第22-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金鱼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1-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3.3.1 不同消毒时间对种子消毒及萌发状况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2 不同激素浓度对下胚轴和子叶分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3 不同激素浓度对茎段和叶片分化的影响 | 第34-38页 |
3.3.4 壮苗培养 | 第38页 |
3.3.5 不同培养基对生根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6 炼苗和移栽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金鱼草遗传转化技术的探讨 | 第40-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4.1.2 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方法 | 第40-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4.2.1 潮霉素对下胚轴分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潮霉素对金鱼草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43页 |
4.2.3 不同浓度头孢霉素对下胚轴脱菌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4 预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4页 |
4.2.5 农杆菌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44-45页 |
4.2.6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讨论 | 第47-51页 |
5.1 金鱼草生育期内养分含量 | 第47页 |
5.2 金鱼草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7-49页 |
5.2.1 不同消毒剂对种子消毒的影响 | 第47-48页 |
5.2.2 选取不同的外植体对分化诱导的影响 | 第48页 |
5.2.3 ZT对外植体离体培养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4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第49页 |
5.3 金鱼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9-51页 |
5.3.1 预培养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2 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50页 |
5.3.3 抗生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