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花色溪荪呈色机制初探及立体干燥花制作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观赏植物花色呈色机理 | 第10-14页 |
1.1.1 花色素的三大种类 | 第10-12页 |
1.1.2 花瓣组织结构对呈色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3 花瓣液泡pH对呈色的影响 | 第13页 |
1.1.4 金属离子对花色苷呈色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 观赏植物花色表型测色技术 | 第14-15页 |
1.2.1 目视测色 | 第14-15页 |
1.2.2 仪器测色 | 第15页 |
1.3 立体干燥花制作技术 | 第15-16页 |
1.4 鸢尾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2 溪荪不同花色表型测量 | 第17-2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7-21页 |
2.2.1 RHSCC对溪荪花色的评价 | 第17-18页 |
2.2.2 CIELAB颜色坐标对溪荪花色的评价 | 第18-19页 |
2.2.3 溪荪品系分类 | 第19页 |
2.2.4 溪荪品系花色三刺激值之间的关系 | 第19-20页 |
2.2.5 溪荪品系花色表型分布特点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3 四种花色溪荪品系花色素成分的初步分析 | 第23-3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3.2.1 蓝白溪荪品系的HPLC图谱 | 第24-26页 |
3.2.2 溪荪四个品系的特征显色反应 | 第26-28页 |
3.2.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28-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金属元素含量及pH值的测定 | 第31-4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4.2.1 pH值测定结果 | 第32-34页 |
4.2.2 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 | 第34页 |
4.2.3 金属元素含量 | 第34-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5 溪荪立体干燥花制作技术研究 | 第40-4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6 讨论 | 第44-48页 |
6.1 溪荪花色表型测量及花色三刺激值之间的关系 | 第44页 |
6.2 不同花色溪荪色素成分初步分析 | 第44-45页 |
6.3 不同花色溪荪金属元素分析 | 第45-46页 |
6.4 溪荪花干燥条件分析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