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2-25页 |
| 1. 中医对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 第12-16页 |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第12页 |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3页 |
| 1.3 中医药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炎 | 第13-16页 |
| 2. 现代医学对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研究 | 第16-25页 |
| 2.1 H.pylori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 2.2 流行病学 | 第16页 |
| 2.3 H.pylori致病机制 | 第16-17页 |
| 2.4 H.pylori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 第17-18页 |
| 2.5 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诊断 | 第18-20页 |
| 2.6 H.pylori相关性胃炎治疗 | 第20-22页 |
| 2.7 H.pylori根除失败原因 | 第22-23页 |
| 2.8 PPI对H.pylori的影响 | 第23-25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5-34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2. 临床资料 | 第25-26页 |
| 2.1 病例来源 | 第25页 |
| 2.2 诊断标准 | 第25-26页 |
| 2.3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 第26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3.1 治疗方法 | 第26-27页 |
| 3.2. 观察方法 | 第27页 |
| 4. 观察指标 | 第27页 |
| 4.1 中医症状评分 | 第27页 |
| 4.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7页 |
| 4.3 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 | 第27页 |
| 5. 统计方法 | 第27-28页 |
| 6. 观察指标结果 | 第28-34页 |
| 6.1 数据可比性分析 | 第28-29页 |
| 6.2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 6.3 研究结果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4-38页 |
| 1. 导师对H.pylori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认识 | 第34页 |
| 2. 新加青蒲饮组方分析 | 第34-35页 |
| 3. 新加青蒲饮药理学分析 | 第35-36页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5. 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 附录 | 第45-48页 |
| 附录1:缩略语表 | 第45-46页 |
| 附录2: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第46-48页 |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