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18页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8页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人的精神疏离的涵义 | 第20-37页 |
一、精神的内涵及层次 | 第21-25页 |
(一)精神的概念 | 第21-23页 |
(二)精神世界的层次 | 第23-25页 |
二、疏离的涵义 | 第25-27页 |
(一)疏离的概念 | 第25-26页 |
(二)疏离与疏离感的区别 | 第26-27页 |
三、精神疏离的涵义 | 第27-33页 |
(一)精神疏离的内涵 | 第27-31页 |
(二)精神疏离与社会疏离的区别 | 第31-32页 |
(三)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疏离的界定 | 第32-33页 |
四、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看精神疏离的研究必要性 | 第33-37页 |
(一)人的精神本性 | 第33-34页 |
(二)人的精神需要 | 第34-35页 |
(三)人的发展性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精神疏离的表现和基本特征 | 第37-52页 |
一、主要表现 | 第37-48页 |
(一)信仰缺失——意义失落 | 第37-40页 |
(二)理想信念迷失——迷茫 | 第40-42页 |
(三)价值观裂变与失范——焦虑、认同危机 | 第42-44页 |
(四)道德滑坡——冷漠、信任危机 | 第44-46页 |
(五)审美式微——庸俗化、低级趣味化 | 第46-48页 |
二、基本特征 | 第48-52页 |
(一)功能性世界观的裹挟 | 第49页 |
(二)非能力本位价值取向盛行 | 第49-50页 |
(三)物欲化人生追求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精神疏离的产生、本质和成因 | 第52-71页 |
一、精神疏离的产生 | 第52-60页 |
(一)生存两极与历史两歧的无解悖论 | 第52-53页 |
(二)人在社会发展阶段递进过程中精神疏离的产生 | 第53-57页 |
(三)当代中国特殊背景下人的精神疏离的产生 | 第57-60页 |
二、精神疏离的本质 | 第60-64页 |
(一)精神异化 | 第60-62页 |
(二)人的片面化发展 | 第62-63页 |
(三)精神家园的失落 | 第63-64页 |
三、现实成因透析 | 第64-71页 |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两面性 | 第64-66页 |
(二)制度化规范不完善和民主法治的欠缺 | 第66-67页 |
(三)多元文化观念间的碰撞 | 第67页 |
(四)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 | 第67-68页 |
(五)虚拟信息技术的异化 | 第68-69页 |
(六)价值观的扭曲 | 第69页 |
(七)个体缺乏理性自觉和反思 | 第69-71页 |
第四章 精神疏离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第71-76页 |
一、精神疏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 第71-72页 |
(一)人疏于对自然的审美认知 | 第71-72页 |
(二)人对自然的盲目掠夺 | 第72页 |
二、精神疏离对人与人关系的影响 | 第72-74页 |
(一)人际疏离 | 第72-73页 |
(二)人与自我的疏远 | 第73-74页 |
三、精神疏离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 第74-76页 |
(一)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唯利益目标和无规则意识 | 第74页 |
(二)人对政治生活的消极参与 | 第74-76页 |
第五章 人的精神疏离状态的破解途径 | 第76-86页 |
一、理论探索 | 第76-78页 |
(一)西方理论家思想的借鉴与启示 | 第76-77页 |
(二)中国古代理论家思想的借鉴与启示 | 第77页 |
(三)马克思对消解人的精神疏离的理论探索 | 第77-78页 |
二、现实途径 | 第78-86页 |
(一)充分发展市场经济、调整利益格局 | 第79-81页 |
(二)完善民主法治和相关制度建设 | 第81-82页 |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 第82-83页 |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变革教育理念 | 第83页 |
(五)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转变人的生活方式 | 第83-84页 |
(六)个人自觉努力实现素质、能力的三个转变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