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宪公护法录》研究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5-25页 |
一、本文研究缘起 | 第15-16页 |
二、《护法录》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三、本文研究范围与目的 | 第23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一章 《护法录》编录刻印与版本著录 | 第25-72页 |
第一节 《护法录》之编录刻印 | 第25-52页 |
一、宋濂之涉佛文章 | 第25-40页 |
二、莲池大师之编录 | 第40-44页 |
三、钱谦益之修订刊刻 | 第44-49页 |
四、憨山大师之助力 | 第49-52页 |
第二节 《护法录》之版本 | 第52-65页 |
一、版本综述 | 第52-55页 |
二、云栖本、径山藏本 | 第55-60页 |
三、日本和刻本 | 第60-62页 |
四、民国孙氏刻本 | 第62-65页 |
第三节 《护法录》之著录 | 第65-72页 |
一、《护法录》之题名 | 第65-68页 |
二、各类书目和大藏经、艺文志之记载 | 第68-72页 |
第二章 宋濂涉佛作品写作因缘 | 第72-124页 |
第一节 请文于宋濂 | 第72-109页 |
一、缘起请文 | 第72-107页 |
二、宋濂乐以序之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从宋濂活动圈探讨写作原因 | 第109-124页 |
一、宋濂活动范围简介 | 第109-110页 |
二、基于活动圈的写作因缘 | 第110-124页 |
第三章 《护法录》与宋濂佛学观 | 第124-183页 |
第一节 宋濂思想的多元化 | 第124-136页 |
一、以儒学为本 | 第124-127页 |
二、出入佛老 | 第127-130页 |
三、主圣经奴百氏 | 第130-136页 |
第二节 宋濂佛学因缘 | 第136-154页 |
一、宋濂佛学师承 | 第136-141页 |
二、宋濂方外交游 | 第141-144页 |
三、宋濂信向佛教 | 第144-154页 |
第三节 宋濂的佛学观 | 第154-183页 |
一、《护法录》涉及佛教宗派 | 第154-172页 |
二、宋濂的佛教观念 | 第172-183页 |
第四章《护法录》与宋濂文学观 | 第183-215页 |
第一节《护法录》的文体 | 第183-199页 |
一、塔铭及铭 | 第184-188页 |
二、碑 | 第188-189页 |
三、记 | 第189-190页 |
四、序及题跋 | 第190-194页 |
五、诰 | 第194-195页 |
六、赞 | 第195-196页 |
七、颂 | 第196-197页 |
八、偈 | 第197-198页 |
九、说 | 第198-199页 |
第二节《护法录》的写作态度:以文辞为佛事 | 第199-204页 |
一、表般若胜因,启众生正信 | 第200-201页 |
二、征实以备续僧史 | 第201-204页 |
第三节《护法录》之文学观念 | 第204-215页 |
一、从《护法录》看宋濂文道观 | 第204-209页 |
二、《护法录》之叙事观 | 第209-215页 |
第五章 《护法录》在佛教史上的价值 | 第215-247页 |
第一节《护法录》是明清僧史刹志的资料来源 | 第215-229页 |
一、《护法录》与《增集续传灯录》 | 第216-220页 |
二、《护法录》与《补续高僧传》 | 第220-224页 |
三、《护法录》与《大明高僧传》 | 第224-226页 |
四、《护法录》与《金陵梵刹志》 | 第226-228页 |
五、《护法录》与《释鉴稽古略续集》 | 第228-229页 |
第二节《护法录》是元明之际涉佛活动录 | 第229-247页 |
一、《护法录》记载元明之际重大佛事活动 | 第229-239页 |
二、《护法录》记载元明之际儒释交游活动 | 第239-247页 |
结语 | 第247-251页 |
参考文献 | 第251-256页 |
附录 | 第256-295页 |
一、《护法录》书影 | 第256-264页 |
二、新发现宋濂集外佚文三篇 | 第264-277页 |
三、《潜溪录》失收一篇 | 第277-280页 |
四、宋濂佛门交游名录 | 第280-287页 |
五、《护法录》所及僧人概览 | 第287-295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95-296页 |
致谢 | 第296-2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