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斜拉桥简介 | 第10页 |
1.2 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 第10-17页 |
1.2.1 国外斜拉桥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斜拉桥的发展 | 第11-16页 |
1.2.3 斜拉桥建设过程中事故教训 | 第16-17页 |
1.3 桥梁风险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大跨径斜拉桥风险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风险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9-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2 桥梁施工风险研究基本理论 | 第22-28页 |
2.1 桥梁施工阶段风险 | 第22页 |
2.2 桥梁风险的本质 | 第22-23页 |
2.3 桥梁风险识别 | 第23-25页 |
2.4 桥梁风险评价 | 第25-26页 |
2.4.1 桥梁风险评价的含义 | 第25页 |
2.4.2 桥梁风险评价的方法 | 第25-26页 |
2.5 风险应对 | 第26-28页 |
2.5.1 风险接受 | 第27页 |
2.5.2 风险缓解 | 第27页 |
2.5.3 风险转移 | 第27页 |
2.5.4 风险回避 | 第27页 |
2.5.5 风险应对的组合策略 | 第27-28页 |
3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阶段风险研究 | 第28-35页 |
3.1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阶段的风险因素识别 | 第28页 |
3.2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阶段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29页 |
3.3 建立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风险评价模型 | 第29-35页 |
3.3.1 评价指标各层次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29-32页 |
3.3.2 灰色聚类 | 第32-34页 |
3.3.3 白化权聚类系数和聚类向量的计算 | 第34页 |
3.3.4 对风险评价指标集进行评分 | 第34页 |
3.3.5 聚类灰类的确定 | 第34-35页 |
4 西宁市海湖新区通海桥施工阶段风险分析 | 第35-61页 |
4.1 通海桥工程概况 | 第35-38页 |
4.1.1 工程项目简介 | 第35-37页 |
4.1.2 设计指标 | 第37-38页 |
4.2 通海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8-40页 |
4.3 风险因素识别 | 第40-48页 |
4.3.1 主梁风险因素识别 | 第40-43页 |
4.3.2 索塔风险因素识别 | 第43-45页 |
4.3.3 拉索风险因素识别 | 第45-46页 |
4.3.4 桥墩风险因素识别 | 第46页 |
4.3.5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阶段风险因素识别汇总 | 第46-48页 |
4.4 建立各层次之间的判断矩阵、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 | 第48-54页 |
4.5 对风险评价指标集进行评分 | 第54-55页 |
4.6 计算白化权函数值 | 第55-57页 |
4.7 计算综合聚类系数 | 第57-59页 |
4.8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页 |
4.9 风险应对措施 | 第59-6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展望与建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A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阶段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67-68页 |
附录B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阶段风险调查问卷 | 第68-69页 |
附录C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阶段主梁风险调查问卷 | 第69-70页 |
附录D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阶段索塔风险调查问卷 | 第70-71页 |
附录E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阶段拉索风险调查问卷 | 第71-72页 |
附录F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阶段桥墩风险调查问卷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