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沉陷区河湖连通与水生态模式构建综合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16-20页 |
2.1 自然地理及地形地貌 | 第16页 |
2.2 水文气象 | 第16-17页 |
2.3 土壤与植被 | 第17页 |
2.4 河流水系 | 第17-19页 |
2.5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0页 |
第3章 采煤沉陷区现状与发展调查分析 | 第20-36页 |
3.1 采煤沉陷区现状 | 第20-28页 |
3.1.1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现状 | 第20-23页 |
3.1.2 宿州市采煤沉陷区现状 | 第23-25页 |
3.1.3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现状 | 第25-28页 |
3.2 采煤沉陷区发展分析 | 第28-35页 |
3.2.1 淮北市采煤沉陷发展分析 | 第28-29页 |
3.2.2 宿州市采煤沉陷发展分析 | 第29-31页 |
3.2.3 淮南市采煤沉陷发展分析 | 第31-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采煤沉陷区河湖连通技术研究 | 第36-53页 |
4.1 采煤沉陷区河湖连通技术研究 | 第36-47页 |
4.1.1 沉陷区内部的疏通研究 | 第36-37页 |
4.1.2 沉陷区之间的连通研究 | 第37-39页 |
4.1.3 沉陷区与河湖连通研究 | 第39-47页 |
4.2 沉陷区连通后蓄水库容 | 第47-48页 |
4.3 沉陷区连通后可供水资源量研究 | 第48-52页 |
4.3.1 连通工程与淮水北调工程的关系 | 第48-49页 |
4.3.2 2030 年沉陷区调蓄可供水量 | 第49-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采煤沉陷区水生态模式构建技术研究 | 第53-60页 |
5.1 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影响 | 第53-54页 |
5.2 开展水生态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第54页 |
5.3 采煤沉陷区水生态模式研究 | 第54-59页 |
5.3.1 采煤沉陷区水生态模式探讨 | 第54-56页 |
5.3.2 采煤沉陷区水生态模式示范工程 | 第56-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1.1 采煤沉陷区现状调查和发展预测 | 第60-61页 |
6.1.2 采煤沉陷区河湖连通技术研究 | 第61页 |
6.1.3 采煤沉陷区水生态模式构建技术研究 | 第61页 |
6.2 创新点 | 第61-62页 |
6.3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表 | 第6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