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学术著作 | 第11-12页 |
2.学术论文 | 第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写作方法 | 第12-14页 |
1.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2.研究内容 | 第13页 |
3.研究方法 | 第13页 |
4.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传统儒家“习”、“行”的内涵及其关系 | 第14-17页 |
(一)传统儒家“习”、“行”的内涵 | 第14-16页 |
1.“习”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2.“行”的基本内涵 | 第15-16页 |
(二)“习”与“行”的关系 | 第16-17页 |
二、传统儒家习行思想的德育资源阐析 | 第17-24页 |
(一)基于人性论的德育理念 | 第17-19页 |
(二)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德育目标 | 第19-21页 |
(三)丰富具体的德育方法 | 第21-24页 |
1.立志为学 | 第21-22页 |
2.存养克治 | 第22-23页 |
3.道德践履 | 第23-24页 |
三、传统儒家习行思想的德育价值分析 | 第24-28页 |
(一)传统儒家习行思想的积极影响 | 第24-27页 |
1.有利于培养人们自我修身的自觉性 | 第24-25页 |
2.有利于人们用理想道德人格塑造自身 | 第25-26页 |
3.有利于增强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实效性 | 第26-27页 |
(二)传统儒家习行思想的消极影响 | 第27-28页 |
四、传统儒家习行思想德育价值的当代转换 | 第28-41页 |
(一)传统儒家习行思想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1.当今社会道德发展的需要 | 第29-30页 |
2.构建现代德育体系的需要 | 第30页 |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 第30-31页 |
(二)传统儒家习行思想德育价值当代转换应遵循的原则 | 第31-34页 |
1.坚持正确方向 | 第31-32页 |
2.坚持文化自信 | 第32-33页 |
3.坚持融通中外 | 第33页 |
4.坚持创新发展 | 第33-34页 |
(三)传统儒家习行思想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路径选择 | 第34-41页 |
1.构建科学德育体系 | 第34-37页 |
(1)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 第35-36页 |
(2)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 | 第36-37页 |
(3)扩充丰富多样的德育方式 | 第37页 |
2.加强社会重视 | 第37-38页 |
3.完善学校教育 | 第38-40页 |
4.增强家庭教育 | 第40页 |
5.提高个人修养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