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及目标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3.2 调查法 | 第12页 |
1.3.3 个案研究法 | 第12页 |
1.3.4 系统分析法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9-21页 |
3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3.1 跨学科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3.1.1 古典组织论 | 第21页 |
3.1.2 控制论 | 第21-22页 |
3.1.3 系统论 | 第22-23页 |
3.2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3.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第23页 |
3.2.2 内部控制的目标 | 第23-24页 |
3.2.3 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 | 第24-25页 |
4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分析框架构建 | 第25-35页 |
4.1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分析框架的理论依据 | 第25-27页 |
4.1.1 美国联邦政府GAO(2014)整合观 | 第25-26页 |
4.1.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提出的评分细则 | 第26-27页 |
4.2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的分析框架 | 第27-29页 |
4.2.1 内部控制组织架构的四大关注点 | 第27页 |
4.2.2 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六大关注点 | 第27页 |
4.2.3 内部控制工作机制的八大关注点 | 第27-28页 |
4.2.4 财务信息质量的四大关注点 | 第28页 |
4.2.5 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八大关注点 | 第28-29页 |
4.3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分析框架 | 第29-35页 |
4.3.1 预算管理的六大关注点 | 第29-30页 |
4.3.2 收支管理的十六大关注点 | 第30-31页 |
4.3.3 政府采购管理的七大关注点 | 第31-32页 |
4.3.4 资产管理的六大关注点 | 第32-33页 |
4.3.5 建设项目管理的六大关注点 | 第33-34页 |
4.3.6 合同管理的六大关注点 | 第34-35页 |
5 A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第35-43页 |
5.1 单位层面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5.1.1 内部控制组织架构搭建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5.1.2 主要负责人承担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分析 | 第36页 |
5.1.3 内部控制工作机制建立情况分析 | 第36页 |
5.1.4 财务信息质量达标情况分析 | 第36页 |
5.1.5 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覆盖情况分析 | 第36-37页 |
5.2 业务层面现状分析 | 第37-42页 |
5.2.1 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情况分析 | 第37-38页 |
5.2.2 收支管理内部控制情况分析 | 第38-39页 |
5.2.3 政府采购管理内部控制情况分析 | 第39-40页 |
5.2.4 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情况分析 | 第40页 |
5.2.5 建设项目管理内部控制情况分析 | 第40-41页 |
5.2.6 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情况分析 | 第41-42页 |
5.3 结论 | 第42-43页 |
6 A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 第43-58页 |
6.1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 第43-45页 |
6.1.1 成立内部控制规范工作领导小组 | 第43-44页 |
6.1.2 主要负责人重视完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的落实 | 第44页 |
6.1.3 岗位责任制和关键岗位轮岗制的重视落实 | 第44-45页 |
6.1.4 建立内控建设的协同机制 | 第45页 |
6.1.5 借助外力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 | 第45页 |
6.2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 第45-58页 |
6.2.1 预算管理业务模块的组织架构和流程优化 | 第45-48页 |
6.2.2 收支管理业务模块的制度、流程、授权审批优化 | 第48-50页 |
6.2.3 政府采购管理业务模块的职业教育强化 | 第50-51页 |
6.2.4 资产管理业务模块的关键岗位和流程优化 | 第51-55页 |
6.2.5 建设项目管理业务模块的制度和职业能力强化 | 第55-56页 |
6.2.6 合同管理业务模块的归口管理和流程优化 | 第56-58页 |
7 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8-60页 |
7.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58页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8页 |
7.3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58-60页 |
7.3.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8-59页 |
7.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1(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