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关于矿产资源合作开发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2 对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政策制定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3 全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31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公共政策 | 第19页 |
2.1.2 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政策 | 第19-20页 |
2.1.3 矿产资源合作开发主体 | 第20-21页 |
2.2 矿产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 第21-22页 |
2.2.2 矿产资源国际间配置理论 | 第22页 |
2.2.3 矿产资源政策理论 | 第22-23页 |
2.3 本文的理论分析工具——多源流理论 | 第23-31页 |
2.3.1 多源流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3.2 多源流理论的核心——垃圾桶模型 | 第25-26页 |
2.3.3 多源流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6-31页 |
第三章 广西-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及其政策现状研究 | 第31-36页 |
3.1 广西-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现状 | 第31页 |
3.2 广西-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政策现状 | 第31-32页 |
3.3 广西-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3.3.1 政策顶层设计缺乏 | 第33页 |
3.3.2 政策制定主体不明确 | 第33-34页 |
3.3.3 政府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 | 第34页 |
3.3.4 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 | 第34-35页 |
3.3.5 东盟各国之间矿业政策存在差异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广西-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政策模型构建 | 第36-45页 |
4.1 问题源流分析:广西-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的必要性 | 第36-38页 |
4.1.1 矿产资源供给结构不合理 | 第36-37页 |
4.1.2 广西矿产资源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引人瞩目 | 第37页 |
4.1.3 广西-东盟矿产资源已有合作成果的反馈 | 第37-38页 |
4.2 政策源流——“政策共同体”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参与 | 第38-40页 |
4.2.1 政府履行自身职能的应然结果 | 第38页 |
4.2.2 矿产资源勘探单位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38-39页 |
4.2.3 相关行业协会发挥自身作用现实需要 | 第39页 |
4.2.4 矿山机械设备制造单位摆脱困境的重要举措 | 第39-40页 |
4.2.5 金融机构扩展业务范围的现实需求 | 第40页 |
4.3 政治源流分析:国民情绪、执政理念、压力集团共同作用 | 第40-43页 |
4.3.1 国内民众情绪:政治源流形成的基础因素 | 第40-41页 |
4.3.2 执政理念:政治源流形成的核心因素 | 第41-42页 |
4.3.3 压力集团:政治源流形成的关键因素 | 第42-43页 |
4.4 三种源流的汇合:广西-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政策制定的关键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广西-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政策过程优化的多源流路径选择 | 第45-50页 |
5.1 问题源流:密切关注民意,确保关键问题进入政策议程 | 第45-46页 |
5.1.1 积极开展关于广西-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政策制定的民意调查 | 第45-46页 |
5.1.2 广西-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政策的专家咨询 | 第46页 |
5.2 政策源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政策建议,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 第46-47页 |
5.2.1 多渠道收集民众的政策建议 | 第47页 |
5.2.2 认真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政策意见 | 第47页 |
5.3 政治源流:激发政治动力,提升相关政策制定的合理性 | 第47-48页 |
5.3.1 提升政策自身的质量 | 第48页 |
5.3.2 完善政策监督体系 | 第48页 |
5.4 推动三源合流,适时打开政策之窗 | 第48-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