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程序性辩护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程序性辩护的概述 | 第10-21页 |
(一) 刑事程序性辩护的概念 | 第10-12页 |
(二) 刑事程序性辩护的特征 | 第12-14页 |
1、程序性辩护具有攻击性 | 第12页 |
2、程序性辩护的事由具有特定性 | 第12-13页 |
3、程序性辩护存在的阶段具有广泛性 | 第13页 |
4、程序性辩护所引起的效果具有独立性 | 第13-14页 |
(三) 程序性辩护的诉讼价值 | 第14-16页 |
1、有利于保障人权 | 第14-15页 |
2、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 第15页 |
3、有利于制止权力滥用 | 第15-16页 |
(四) 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6-18页 |
1、程序性辩护与证据性辩护 | 第16-17页 |
2、程序性辩护与程序性制裁 | 第17-18页 |
(五) 程序性辩护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1、程序正义理论 | 第18-19页 |
2、控辩平等原则 | 第19页 |
3、无罪推定原则 | 第19-21页 |
二、程序性辩护的域外考察 | 第21-29页 |
(一) 诉讼行为无效制度 | 第21-22页 |
1、基本内容 | 第21页 |
2、分析总结 | 第21-22页 |
(二) 审前动议制度 | 第22-23页 |
1、基本内容 | 第22-23页 |
2、分析总结 | 第23页 |
(三) 撤销原判制度 | 第23-25页 |
1、基本内容 | 第23-24页 |
2、分析总结 | 第24-25页 |
(四) 小结 | 第25-29页 |
1、程序性辩护的事由方面 | 第25-26页 |
2、程序性辩护的方式方面 | 第26页 |
3、程序性辩护的效果方面 | 第26-27页 |
4、程序性辩护中的举证责任以及证明标准方面 | 第27-29页 |
三、我国刑事程序性辩护的现状考察及存在的问题 | 第29-36页 |
(一) 程序性辩护主体方面 | 第29页 |
1、 我国关于程序性辩护主体的立法现状 | 第29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二) 程序性辩护的事由方面 | 第29-30页 |
1、 我国程序性辩护事由的立法现状 | 第30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三) 程序性辩护阶段方面 | 第30-31页 |
1、 我国的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四) 程序性辩护方式方面 | 第31-32页 |
1、 我国的现状 | 第31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五) 程序性辩护效果方面 | 第32-34页 |
1、 我国的现状 | 第32-33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六) 程序性辩护举证责任以及证明标准方面 | 第34-36页 |
1、 我国的现状 | 第34-35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四、我国刑事程序性辩护制度的完善 | 第36-43页 |
(一) 程序性辩护主体的完善 | 第36-37页 |
1、 对程序性辩护主体作出专门的规定 | 第36页 |
2、 强化辩护律师的权利保障 | 第36-37页 |
(二) 程序性辩护事由的完善 | 第37-38页 |
1、 明确程序性违法行为的界定标准 | 第37-38页 |
2、 扩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制裁范围 | 第38页 |
(三) 程序性辩护方式的完善 | 第38-39页 |
1、 建立审前司法审查机制 | 第38-39页 |
2、 在审判阶段,设置独立的程序性审查程序 | 第39页 |
(四) 程序性辩护法律效果的完善 | 第39-40页 |
1、 引进诉讼行为无效制度 | 第39-40页 |
2、 完善撤销原审判决、发回重审制度 | 第40页 |
(五) 程序性辩护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完善 | 第40-43页 |
1、 建立明确的程序性辩护证据规则 | 第40-41页 |
2、 建立程序性辩护证明标准体系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一、 著作类 | 第44-45页 |
二、 论文类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