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Fe-Fe]氢化酶模型物的合成、电化学性质及催化羟基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8页
    1.1 氢化酶简介第9-12页
    1.2 [Fe-Fe]-H_2ases模型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2-20页
        1.2.1 [Fe-Fe]-H_2ases活性中心结构第12-14页
        1.2.2 [Fe-Fe]-H_2ases催化质子还原制氢的催化机理第14-16页
        1.2.3 [Fe-Fe]-H_2ases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第16-19页
        1.2.4 [Fe-Fe]模型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第19-20页
    1.3 苯制备苯酚的研究现状第20-25页
        1.3.1 苯制备苯酚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1.3.2 催化活化惰性C-H键的研究意义第22-23页
        1.3.3 氮杂环卡宾(NHC)配体的结构特性和应用第23-25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设计思路第25-28页
        1.4.1 研究意义第25页
        1.4.2 设计思路第25-28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8-50页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第28-31页
        2.1.1 实验原料第28-30页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30-31页
    2.2 溶剂的预处理第31页
        2.2.1 四氢呋喃(THF)的除水第31页
        2.2.2 乙腈的除水第31页
        2.2.3 正己烷的除水第31页
    2.3 [Fe-Fe]-NHC配合物的表征方法第31-33页
        2.3.1 红外光谱第31-32页
        2.3.2 核磁共振波谱第32页
        2.3.3 元素分析第32页
        2.3.4 X-射线单晶衍射第32-33页
    2.4 [Fe-Fe]-NHC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33-46页
        2.4.1 母体配合物I的合成与表征第33-35页
        2.4.2 配合物II和III的合成与表征第35-39页
        2.4.3 配合物IV的合成与表征第39-41页
        2.4.4 配合物V的合成与表征第41-43页
        2.4.5 配合物VI的合成与表征第43-46页
    2.5 [Fe-Fe]-NHC配合物电化学性质的研究第46-47页
    2.6 [Fe-Fe]-NHC配合物催化苯羟基化活性的研究第47-48页
    2.7 密度函数理论(DFT)计算第48-50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50-85页
    3.1 咪唑盐的合成与表征第50页
    3.2 [Fe-Fe]-NHC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50-60页
        3.2.1 [Fe-Fe]-NHC配合物的红外表征第50-52页
        3.2.2 [Fe-Fe]-NHC配合物的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第52-60页
    3.3 [Fe-Fe]-NHC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第60-72页
        3.3.1 配合物I的电化学性质第61页
        3.3.2 配合物II的电化学性质第61-62页
        3.3.3 配合物III和V的电化学性质第62-64页
        3.3.4 配合物IV的电化学性质第64-65页
        3.3.5 配合物VI的电化学性质第65-71页
        3.3.6 峰电流与电催化制氢的关系第71-72页
    3.4 [Fe-Fe]-NHC配合物催化苯羟基化的反应活性第72-79页
        3.4.1 不同氧化剂对苯酚收率的影响第73页
        3.4.2 反应时间对苯酚收率的影响第73-74页
        3.4.3 反应温度对苯酚收率的影响第74-76页
        3.4.4 催化剂用量对苯酚收率的影响第76-77页
        3.4.5 H_2O_2用量对苯酚收率的影响第77-78页
        3.4.6 不同催化剂对苯酚收率的影响第78-79页
    3.5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第79-85页
第四章 结论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7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接液流甲醇燃料电池用阴极石墨毡的改性研究
下一篇: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及其微胶囊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