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2页 |
1.2.1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 | 第22-27页 |
1.2.2 滴灌条件下氮素运移分布及吸收利用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1.2.3 氮素利用及有效性评价方法和作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1.2.4 科学问题 | 第31-3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9页 |
2.1 盆栽玉米再生水滴灌试验 | 第35-41页 |
2.1.1 试验土壤 | 第35-36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2.1.3 灌溉施肥 | 第36-37页 |
2.1.4 观测内容与方法 | 第37-41页 |
2.2 大田玉米再生水滴灌试验 | 第41-47页 |
2.2.1 试验地概况 | 第41-42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42页 |
2.2.3 灌溉施肥 | 第42-43页 |
2.2.4 观测内容与方法 | 第43-47页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盆栽玉米再生水滴灌不同来源氮素平衡分析 | 第49-61页 |
3.1 氮素在土壤中的运移分布特征 | 第49-54页 |
3.1.1 沿深度和径向的分布特征 | 第49-51页 |
3.1.2 施氮量对氮素运移分布的影响 | 第51-54页 |
3.2 土壤-玉米系统氮素平衡 | 第54-60页 |
3.2.1 吸氮量 | 第54-56页 |
3.2.2 肥料氮平衡 | 第56-57页 |
3.2.3 再生水氮平衡 | 第57-58页 |
3.2.4 总氮平衡 | 第58-60页 |
3.3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再生水氮素对盆栽滴灌玉米生长有效性的影响 | 第61-81页 |
4.1 株高和叶面积 | 第61-64页 |
4.2 生物量和根系分布 | 第64-70页 |
4.2.1 生物量 | 第64-66页 |
4.2.2 根系分布 | 第66-70页 |
4.3 产量和品质 | 第70-73页 |
4.3.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第70-72页 |
4.3.2 玉米品质 | 第72-73页 |
4.4 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利用 | 第73-75页 |
4.5 再生水氮素的有效性 | 第75-78页 |
4.6 小结 | 第78-81页 |
第五章 灌溉水质和施氮量对大田滴灌玉米土壤水氮淋失的影响 | 第81-97页 |
5.1 硝态氮 | 第81-86页 |
5.2 铵态氮 | 第86-91页 |
5.3 水氮淋失 | 第91-96页 |
5.3.1 生育期土壤水分深层渗漏量变化特征 | 第91-93页 |
5.3.2 生育期硝态氮淋失变化特征 | 第93-96页 |
5.4 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灌溉水质和施氮量对大田滴灌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97-111页 |
6.1 株高和叶面积 | 第97-99页 |
6.2 生物量和吸氮量 | 第99-102页 |
6.3 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 第102-105页 |
6.4 氮素平衡 | 第105-107页 |
6.5 再生水灌溉大田玉米优化施氮制度 | 第107-109页 |
6.6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再生水滴灌玉米生长和产量模拟 | 第111-125页 |
7.1 作物生长模型选择 | 第111-112页 |
7.2 DNDC模型数据库构建 | 第112页 |
7.3 敏感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7.4 DNDC模型模拟效果评估 | 第113-114页 |
7.5 DNDC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 第114-121页 |
7.5.1 模型率定 | 第114-118页 |
7.5.2 模型验证 | 第118-121页 |
7.6 再生水滴灌玉米施肥灌溉制度模拟与优化 | 第121-122页 |
7.7 小结 | 第122-12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5-129页 |
8.1 结论 | 第125-126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26-127页 |
8.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附录 | 第140-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