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广州骑楼的印象与传承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页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0-11页
        1.4.1 论文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2 论文研究的整体框架第11页
    1.5 创新点第11-12页
第二章 广州骑楼概述第12-23页
    2.1 广州骑楼第12-13页
    2.2 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汇的见证者第13-14页
    2.3 广州地域文化的影响第14-15页
    2.4 广州骑楼的建筑形式第15-19页
        2.4.1 广州骑楼的建筑形式第15-16页
        2.4.2 广州骑楼的立面特色第16-19页
    2.5 广州骑楼的改造与传承现状第19-20页
    2.6 广州骑楼过度商业化现象第20-23页
第三章 场所精神在广州骑楼中的体现第23-38页
    3.1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第23-25页
        3.1.1 场所第23-24页
        3.1.2 场所理论第24页
        3.1.3 场所精神第24-25页
    3.2 场所精神的沦丧第25-26页
    3.3 场所精神在广州骑楼中的体现第26-36页
        3.3.1 广州骑楼的自然环境第26页
        3.3.2 人为环境中广州骑楼场所精神的表现第26-31页
        3.3.3 广州骑楼的历史性表达第31-32页
        3.3.4 人文环境中的广州骑楼第32-36页
        3.3.5 广州骑楼场所精神小结第36页
    3.4“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必要性第36-38页
第四章 骑楼活化案例分析第38-48页
    4.1 澳门新马路骑楼保护区第38-41页
        4.1.1 澳门新马路第38-39页
        4.1.2 新马路骑楼的保护第39-41页
    4.2 米兰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街修复设计第41-48页
        4.2.1 拱廊街第41-42页
        4.2.2 米兰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街的场所精神体现第42-44页
        4.2.3 米兰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街的修复保护第44-48页
第五章 骑楼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第48-56页
    5.1 正确理解骑楼保护内涵第48页
    5.2 广州骑楼功能多样性混合第48-49页
    5.3 解读骑楼的“非物质文化意义”第49-50页
    5.4 以具体形态表现和传承骑楼的场所精神第50-52页
    5.5 骑楼“活化”与更新是动态的传承第52页
    5.6 广州解放中路改造案例(首届岭南特色建筑设计金奖)分析第52-56页
        5.6.1 地理位置第52页
        5.6.2 历史背景第52-53页
        5.6.3 场所精神的表达第53-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抑制剂对1型糖尿病心脏损害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新型希夫碱钌配合物抗结肠癌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