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的镇域乡村性评价及其时空差异--以广州市番禺区和从化区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3.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第16-17页 |
1.3.2 乡村性概念研究 | 第17-19页 |
1.3.3 乡村性评价研究 | 第19-20页 |
1.3.4 研究简评 | 第20-21页 |
1.4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25-28页 |
2.1 研究区选择依据 | 第25-26页 |
2.1.1 地形特征 | 第25-26页 |
2.1.2 经济条件 | 第26页 |
2.1.3 社会发展定位 | 第26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26-27页 |
2.2.1 番禺区概况 | 第26-27页 |
2.2.2 从化区概况 | 第27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2.3.1 土地利用数据 | 第27页 |
2.3.2 社会经济数据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第28-53页 |
3.1 土地利用总体变化 | 第28-40页 |
3.1.1 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 | 第28-37页 |
3.1.2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 | 第37-40页 |
3.2 农村居民点变化特征 | 第40-46页 |
3.2.1 规模总量特征 | 第40-44页 |
3.2.2 空间分布状况 | 第44-45页 |
3.2.3 空间邻接特征 | 第45-46页 |
3.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 | 第46-53页 |
3.3.1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 第47页 |
3.3.2 景观尺度 | 第47-48页 |
3.3.3 斑块类型尺度 | 第48-53页 |
第四章 基于土地利用的乡村性评价及其时空差异 | 第53-72页 |
4.1 乡村性评价 | 第53-64页 |
4.1.1 基于土地利用的乡村性内涵 | 第53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7页 |
4.1.3 评价方法 | 第57-59页 |
4.1.4 评价结果 | 第59-64页 |
4.2 乡村性空间演变 | 第64-67页 |
4.2.1 总体关联格局 | 第64-65页 |
4.2.2 局部关联格局 | 第65-67页 |
4.3 乡村性差异影响因素 | 第67-72页 |
4.3.1 自然因素 | 第67-68页 |
4.3.2 经济因素 | 第68-69页 |
4.3.3 社会因素 | 第69-72页 |
第五章 乡村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 第72-79页 |
5.1 乡村性与土地利用结构 | 第72-75页 |
5.2 乡村性与土地利用动态度 | 第75-79页 |
5.2.1 乡村性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 | 第75-77页 |
5.2.2 乡村性与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9-83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建议与启示 | 第80-81页 |
6.3 本文特色 | 第81-82页 |
6.4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