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 1.2 低屈强比结构钢的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 1.3 钢板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 | 第17-18页 |
| 1.4 影响屈强比的主要因素 | 第18-25页 |
| 1.4.1 碳素结构钢的强化机制 | 第18-21页 |
| 1.4.2 化学成分因素 | 第21-23页 |
| 1.4.3 显微组织因素 | 第23页 |
| 1.4.4 工艺参数因素 | 第23-25页 |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1.5.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1.5.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7-31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2.2 退火实验 | 第27-28页 |
| 2.2.1 恒时退火实验 | 第27-28页 |
| 2.2.2 恒温退火实验 | 第28页 |
| 2.3 微观组织观察 | 第28-29页 |
| 2.3.1 金相组织观察 | 第28-29页 |
| 2.3.2 扫描电镜形貌观察 | 第29页 |
| 2.4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9-31页 |
| 2.4.1 维氏硬度试验 | 第29页 |
| 2.4.2 拉伸性能试验 | 第29-31页 |
| 第3章 泰钢Q195热轧及退火钢板的组织与性能 | 第31-49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成分和工艺分析 | 第31-33页 |
| 3.2.1 成分分析 | 第31-32页 |
| 3.2.2 工艺分析 | 第32-33页 |
| 3.3 显微组织分析 | 第33-36页 |
| 3.3.1 热轧钢金相组织 | 第33-35页 |
| 3.3.2 退火钢金相组织 | 第35-36页 |
| 3.4 力学性能分析 | 第36-37页 |
| 3.5 夹杂物分析 | 第37-46页 |
| 3.5.1 夹杂物的宏观形貌及级别 | 第37-39页 |
| 3.5.2 夹杂物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第39-44页 |
| 3.5.3 讨论 | 第44-46页 |
| 3.5.4 改进措施 | 第4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 第4章 不同压下率Q195冷轧钢板的退火再结晶规律 | 第49-77页 |
| 4.1 引言 | 第49页 |
| 4.2 退火温度对Q195钢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49-64页 |
| 4.2.1 退火温度对Q195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9-59页 |
| 4.2.2 退火温度对Q195硬度值的影响 | 第59-61页 |
| 4.2.3 退火温度对Q195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 4.3 退火保温时间对Q195钢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64-72页 |
| 4.3.1 保温时间对Q195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64-70页 |
| 4.3.2 保温时间对Q195硬度值的影响 | 第70-72页 |
| 4.4 讨论 | 第72-75页 |
| 4.4.1 经冷变形金属再结晶规律及机理 | 第72-73页 |
| 4.4.2 退火工艺和压下率对退火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1页 |
| 5.1 结论 | 第77-79页 |
| 5.2 展望 | 第79-81页 |
| 附录 | 第81-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