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硅基氧/氮化物荧光材料的合成及高稳定疏水改性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0页
    1.1 引言第12-15页
        1.1.1 发光第13页
        1.1.2 发光的物理过程第13-14页
        1.1.3 发光的分类第14-15页
    1.2 稀土离子发光材料第15-19页
        1.2.1 稀土元素及其相应离子的电子组态第16-17页
        1.2.2 稀土离子的光谱项与能级第17-18页
        1.2.3 稀土离子间的能量输运及传递第18-19页
    1.3 白光LED常用的荧光材料第19-26页
        1.3.1 铝酸盐荧光材料第19-20页
        1.3.2 硅酸盐荧光材料第20-21页
        1.3.3 (氧)氮化物荧光材料第21-26页
    1.4 (氧)氮化物荧光材料常用的合成方法第26-28页
        1.4.1 高温固相法第26页
        1.4.2 气相氮化还原法第26-27页
        1.4.3 碳热还原法第27页
        1.4.4 其它方法第27-28页
    1.5 荧光材料稳定性问题及其优化的常见方法第28-29页
    1.6 论文的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第29-31页
        1.6.1 写作思路第29-30页
        1.6.2 主要内容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40页
第二章 新型La-Si-O-N体系不同稀土掺杂的结构及发光性能研究第40-68页
    2.1 稀土掺杂的La_2Si_6O_3N_8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第41-58页
        2.1.1 La_2Si_6O_3N_8荧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方法简介第41-42页
        2.1.2 稀土掺杂的La_2Si_6O_3N_8荧光材料的制备的反应过程研究第42-46页
        2.1.3 稀土掺杂的La_2Si_6O_3N_8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研究第46-58页
    2.2 稀土掺杂的其它的L-Si-O-N(L=La,Y,Lu)体系的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第58-62页
        2.2.1 硅粉氮化制备其它几种L-Si-O-N(L=La,Y,Lu)体系荧光材料的实验过程及表征方法第58页
        2.2.2 硅粉直接氮化制备的稀土Ce~(3+)掺杂的L_4Si_2O_7N_2(L=La,Y,Lu)荧光材料的物相及发光性能研究第58-60页
        2.2.3 硅粉直接氮化制备的稀土Ce~(3+)掺杂的La_5Si_3O_(12)N荧光材料的物相及发光性能研究第60-61页
        2.2.4 硅粉直接氮化制备的稀土Ce~(3+)掺杂的LaSiO_2N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研究第61-62页
    2.3 本章小结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第三章 以金属碳化物与氧化物制备硅基氮化物红色荧光粉M_2Si_5N_8:Eu~(2+)(M=Ca,Sr,Ca/Sr)及发光性能研究第68-106页
    3.1 M_2Si_5N_8:Eu~(2+)(M=Ca,Sr,Ca/Sr)的制备及表征方法第69-70页
        3.1.1 制备过程第69页
        3.1.2 表征方法第69-70页
    3.2 以SrO为原料制备Sr_2Si_5N_8:Eu~(2+)(SSN)荧光材料及发光性能研究第70-86页
        3.2.1 不同Sr:Si比例的影响第70-72页
        3.2.2 不同煅烧温度的影响第72-74页
        3.2.3 不同稀土离子(Eu~(2+))掺杂浓度的影响第74-75页
        3.2.4 不同原料的影响第75-78页
        3.2.5 不同BaO掺杂含量的影响第78-80页
        3.2.6 不同助熔剂及含量的影响第80-86页
    3.3 以CaC_2为原料制备Ca_2Si_5N_8:Eu~(2+)(CSN)荧光材料及发光性能研究第86-92页
        3.3.1 不同煅烧温度的影响第86-88页
        3.3.2 不同煅烧气氛的影响第88-89页
        3.3.3 不同CaO掺杂浓度的影响第89-90页
        3.3.4 不同稀土离子(Eu~(2+))掺杂浓度的影响第90-92页
    3.4 以CaC_2与SrO为原料制备(Sr/Ca)_2Si_5N_8:Eu~(2+)(CSSN)固溶体相荧光材料及发光性能研究第92-100页
        3.4.1 不同SrO掺杂量的影响第92-94页
        3.4.2 不同煅烧气氛的影响第94-95页
        3.4.3 不同煅烧温度的影响第95-97页
        3.4.4 不同反应时间的影响第97-99页
        3.4.5 热稳定性比较第99-100页
    3.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6页
第四章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对荧光粉Sr_2Si_5N_8:Eu~(2+)及Ba_2SiO_4:Eu~(2+)表面包覆的高稳定性疏水改性研究第106-130页
    4.1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对荧光粉表面进行修饰的实验方法及表征方法第107-109页
        4.1.1 氮化物Sr_2Si_5N_8:Eu~(2+)红粉的制备第107-108页
        4.1.2 硅酸盐Ba_2SiO_4:Eu~(2+)绿粉的制备第108页
        4.1.3 表面修饰的过程第108页
        4.1.4 测试方法第108-109页
    4.2 氮化物荧光粉SSN表面的高稳定性疏水改性研究第109-116页
        4.2.1 SSN与HB-SSN稳定性比较第109-113页
        4.2.2 HB-SSN表面修饰层的研究第113-116页
    4.3 硅酸盐荧光粉BSO表面的高稳定性疏水改性研究第116-123页
        4.3.1 BSO与HB-BSO稳定性比较第116-120页
        4.3.2 HB-BSO表面修饰层的研究第120-123页
    4.4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0页
第五章 以氯硅烷氨解热解形成的无机纳米颗粒对荧光粉Ba_2SiO_4:Eu~(2+)表面修饰的高稳定性疏水改性研究第130-148页
    5.1 以氯硅烷氨解热解对荧光粉表面进行修饰的实验方法及表征方法第131-133页
        5.1.1 硅酸盐Ba_2SiO_4:Eu~(2+)绿粉的制备第131-132页
        5.1.2 表面修饰的过程第132页
        5.1.3 测试方法第132-133页
    5.2 以氯硅烷氨解热解形成的无机纳米颗粒对硅酸盐荧光粉BSO表面的高稳定性疏水改性研究第133-142页
        5.2.1 BSO包覆前后物相分析第133-134页
        5.2.2 BSO及HB-BSO-T样品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第134页
        5.2.3 BSO-T及HB-BSO-T样品稳定性及疏水性测试第134-140页
        5.2.4 HB-BSO-500样品表面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测试第140-142页
        5.2.5 HB-BSO-500样品表面包覆层的TG-DTA热分析测试第142页
    5.3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8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148-152页
    6.1 全文的总结第148-149页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第149-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hase Engineer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1T-MS2 (M=W/Mo) and Their Energy Applications
下一篇:石墨烯复合材料用于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