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5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1.1.1 缘起 | 第14-15页 |
1.1.2 社会环境 | 第15-16页 |
1.1.3 政策背景 | 第16-17页 |
1.1.4 地域背景 | 第17-18页 |
1.1.5 小结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进展 | 第21-36页 |
1.3.1 川西传统街区 | 第21-32页 |
1.3.2 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 第32-35页 |
1.3.3 研究趋势及总结 | 第35-36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6-42页 |
1.4.1 川西传统街区 | 第36-38页 |
1.4.2 川西传统街区典型空间 | 第38-39页 |
1.4.3 "微更新" | 第39-42页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42-44页 |
1.5.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42-43页 |
1.5.2 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 第43-44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44-4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45-51页 |
2.1 环境意象 | 第45-46页 |
2.2 场所的特质和公共意象 | 第46-47页 |
2.3 外部公共空间的正负及尺度 | 第47-48页 |
2.4 景观植物在街区中的运用 | 第48-51页 |
第3章 "微"视角下的川西传统街区典型空间 | 第51-83页 |
3.1 "微"视角 | 第51页 |
3.2 "微小"构成要素在川西传统街区的"微妙"作用 | 第51-76页 |
3.2.1 自然要素 | 第52-63页 |
3.2.2 人文要素 | 第63-68页 |
3.2.3 生活生产要素 | 第68-73页 |
3.2.4 街道家具及公共环境设施要素 | 第73-75页 |
3.2.5 小结 | 第75-76页 |
3.3 与"三生"微小、微妙的关系 | 第76-82页 |
3.3.1 自然生态 | 第77-78页 |
3.3.2 人文生态 | 第78-79页 |
3.3.3 贴近生活 | 第79-80页 |
3.3.4 生产业态 | 第80-81页 |
3.3.5 小结 | 第81-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4章 "微"更新的对象及原则 | 第83-106页 |
4.1 "微"更新的对象 | 第83-100页 |
4.1.1 街区肌理和格局的小微局部 | 第84-86页 |
4.1.2 街区序列的小微局部——典型空间的平面表达 | 第86-92页 |
4.1.3 街区层次的小微局部——典型空间的竖向表达 | 第92-98页 |
4.1.4 小结 | 第98-100页 |
4.2 传统街区"微"更新改造的原则 | 第100-105页 |
4.2.1 小处着手、规模可控的原则 | 第100页 |
4.2.2 尊重文化、自然生态的原则 | 第100-102页 |
4.2.3 以人为本、新旧融合的原则 | 第102-103页 |
4.2.4 个性独特、风貌可读的原则 | 第103-105页 |
4.3 本章总结 | 第105-106页 |
第5章 川西传统街区典型空间的微更新策略初探 | 第106-126页 |
5.1 川西传统街区的微更新步骤 | 第106-110页 |
5.1.1 微更新的思路 | 第106-107页 |
5.1.2 微更新的步骤和流程 | 第107-109页 |
5.1.3 特别说明 | 第109-110页 |
5.2 川西传统街区典型空间的微更新策略 | 第110-124页 |
5.2.1 整体典型空间"肌理与格局"的微更新策略 | 第110-116页 |
5.2.2 局部典型空间"平面节点"的微更新策略 | 第116-120页 |
5.2.3 局部典型空间"竖向节点"的微更新策略 | 第120-12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6章 实践案例分析研究与策略总结 | 第126-151页 |
6.1 功能的完善——乐山罗目古镇青龙社区 | 第126-127页 |
6.1.1 案例提要 | 第126页 |
6.1.2 青龙街区建筑景观与人文景观 | 第126-127页 |
6.1.3 青龙街区更新简述及分析 | 第127页 |
6.2 风貌如旧,表达当地的"景观"方言——宽窄巷子 | 第127-128页 |
6.2.1 案例背景 | 第127-128页 |
6.2.2 宽窄巷子更新简述及分析 | 第128页 |
6.3 历史文化与生活记忆的传承——罗城船形街区 | 第128-145页 |
6.3.1 街区介绍 | 第128-129页 |
6.3.2 街区的"典型空间" | 第129-137页 |
6.3.3 街区历史更新情况 | 第137-138页 |
6.3.4 街区的历史微更新分析 | 第138-141页 |
6.3.5 街区现阶段微更新建议 | 第141-144页 |
6.3.6 案例小结 | 第144-145页 |
6.4 实践案例的策略总结 | 第145-149页 |
6.4.1 微更新的三个层面 | 第145-146页 |
6.4.2 微更新的具体实践及量化操作 | 第146-147页 |
6.4.3 微更新的策略总结 | 第147-14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7章 川西传统街区微更新策略综述 | 第151-160页 |
7.1 研究综述 | 第151-155页 |
7.1.1 背景及起源 | 第151页 |
7.1.2 川西传统街区、典型空间和微更新 | 第151-152页 |
7.1.3 "微"视角及街区空间表达 | 第152页 |
7.1.4 微更新的对象——整体与局部 | 第152-153页 |
7.1.5 微更新的原则、思路、步骤和方式 | 第153-154页 |
7.1.6 分析研究的三个案例与策略的三个层面 | 第154页 |
7.1.7 策略实践及量化操作 | 第154-155页 |
7.2 微更新策略 | 第155-157页 |
7.3 微更新其他事项强调与补充 | 第157-160页 |
结语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