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19-20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7页 |
2.1 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2.1.1 盈余管理概念 | 第20-21页 |
2.1.2 盈余管理的特征 | 第21页 |
2.1.3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 第21-23页 |
2.2 公司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第23-25页 |
2.2.1 公司生命周期概念 | 第23-24页 |
2.2.2 公司生命周期划分方法 | 第24-25页 |
2.3 公司生命周期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概述 | 第25-27页 |
3 不同生命周期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 | 第27-34页 |
3.1 初创期 | 第27-29页 |
3.1.1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第27页 |
3.1.2 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第27-29页 |
3.2 成长期 | 第29-30页 |
3.2.1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第29页 |
3.2.2 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第29-30页 |
3.3 成熟期 | 第30-32页 |
3.3.1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第30-31页 |
3.3.2 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第31-32页 |
3.4 衰退期 | 第32-34页 |
3.4.1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第32-33页 |
3.4.2 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第33-34页 |
4 案例分析 | 第34-79页 |
4.1 案例公司选择及其背景 | 第34-40页 |
4.1.1 案例公司的选择标准 | 第34页 |
4.1.2 案例公司的简介 | 第34-37页 |
4.1.3 案例公司生命周期的划分 | 第37-38页 |
4.1.4 对案例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计量的模型选择与建立 | 第38-40页 |
4.2 A公司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盈余管理分析 | 第40-55页 |
4.2.1 初创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40-43页 |
4.2.2 成长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43-46页 |
4.2.3 成熟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46-50页 |
4.2.4 衰退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50-55页 |
4.3 B公司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盈余管理分析 | 第55-65页 |
4.3.1 初创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55-57页 |
4.3.2 成长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57-59页 |
4.3.3 成熟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59-62页 |
4.3.4 衰退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62-65页 |
4.4 C公司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盈余管理分析 | 第65-76页 |
4.4.1 初创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65-67页 |
4.4.2 成长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67-70页 |
4.4.3 成熟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70-73页 |
4.4.4 衰退期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 | 第73-76页 |
4.5 相同生命周期阶段跨案例比较分析 | 第76-78页 |
4.5.1 盈余管理动机比较 | 第76-77页 |
4.5.2 盈余管理手段比较 | 第77-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不同生命周期公司盈余管理防范措施 | 第79-82页 |
5.1 初创期 | 第79页 |
5.2 成长期 | 第79-80页 |
5.3 成熟期 | 第80-81页 |
5.4 衰退期 | 第81-82页 |
6 结论、建议和展望 | 第82-8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2页 |
6.2 相关建议 | 第82-83页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